
亦作“賷送”。 1.贈送。《商君書·墾令》:“農逸則良田不荒,商勞則去來賫送之禮,無通於百縣。”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賷送。”《說唐》第十一回:“并指出今奉 唐節度 差遣賷送禮物,趕正月十五日,到 長安 楊越公 府中賀壽。”
(2).持送。《水浒傳》第一一二回:“次日,中軍 從 耿 二參謀賫送賞賜到 丹徒縣 , 宋江 祗受,給賜衆将。” 蔡東藩 《兩晉通俗演義》第六6*四回:“即遣從事中郎 韓博 ,賷送盟文,直達 江 南,約為聲援。”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二:“題紙發出,率同提調監試兩道暨任差官吏、文武員弁約百餘人,賫送此項題紙到至公堂。” 曹亞伯 《武昌起義·谕湖北各府州縣政務及自治公所電》:“準該自治公所具禀詳叙情由,速同僞印賷送來轅。”
齎送:1.持送;遣送。《漢書·匈奴傳上》:“而 漢 俗屯戍從軍當發者,其親豈不自奪溫厚肥美,齎送飲食行者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屍變》:“宰與之牒,齎送以歸。”
(2).殉葬品。《莊子·列禦寇》:“ 莊子 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赍送漢語 快速查詢。
“赍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感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為“攜帶財物贈予他人”。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赍”字本義指旅行時隨身攜帶物品,後引申出“以財物贈人”的涵義,如《周禮》中“赍咨涕洟”即包含此意;“送”則明确指向“給予、饋贈”的行為。兩字結合後,“赍送”特指古代儀式中鄭重其事地攜帶禮品進行饋贈的行為。
在語源層面,《說文解字》對“赍”的注解為“持遺也”,段玉裁注疏強調其“持物予人”的雙重動作特征。這種雙重性在《三國志·吳主傳》中得到印證:“權遣使赍送貂馬”,既包含使者攜帶貢品的過程,又明确指向向東吳進獻的政治禮儀。
該詞常出現在古代外交文書和禮儀記載中,如《資治通鑒》記載匈奴“赍送金帛”以示修好,凸顯其用典場合的正式性。現代漢語中雖已鮮用,但在曆史文獻研究、古典文學賞析等領域仍具學術價值,常與“進獻”“饋贈”等近義詞形成語義場差異——相較于普通饋贈,“赍送”更強調攜帶過程的莊重性和饋贈行為的儀式感。
“赍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含義較為豐富,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分析:
贈送、給予
指攜帶物品主動贈予他人。
持送、遣送
強調攜帶物品送達特定對象或目的地。
由于上述釋義來源的權威性較低(、2均标注為“極低權威性”),若需學術引用或深度考據,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海》等權威工具書以驗證。
哀策阿童拜爵白漫漫鼈泠俶亂觸意餈糕打官司德行發鼓翻砂豐邑寡薄龜兆锢囚河原侯弓荒閱疆垂尖俏見說近列擊汰蠲減狷士踞爐炭上克分子空退扣角歌狂舉廉循流漣六壬柳葉金障泥履籍麻煩面般民為邦本偏醒偏墜遣除淺僞齊打夥兒青水皂白人間天上軟郎當少林拳申緻十冬臘月手稍松飈素着特特推想望火馬握奇杌樗五戒小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