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上買賣雙方的介紹人。《新唐書·叛臣傳下·高骈》:“ 用之 者, 鄱陽 人,世為商儈,往來 廣陵 ,得諸賈之驩。”
“商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商儈”指古代市場上為買賣雙方牽線搭橋的中間人,類似于現代的中介或經紀人角色。
二、引證解釋
三、相關詞語
四、補充說明
“商儈”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研究時可結合《新唐書》《漢語大詞典》等文獻進一步考證其社會職能和文化背景。需注意,當前搜索結果均标注為“極低權威性”,建議通過權威辭書或曆史研究資料核實具體用法。
商儈(shāng xiā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商人、商販。它是由“商”和“儈”兩個字組成的。
商儈的部首是“亻”(人字旁),筆畫數為10畫。其中,“商”字的部首是“口”(口字旁),筆畫數為5畫;“儈”字的部首是“亻”(人字旁),筆畫數為5畫。
商儈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文中,用以指商業活動中的商人和販子。隨着時代的發展,商儈逐漸成為一個通用的名詞,用以描述商業活動中的經營者。
商儈的繁體字為「商販」,依然保留了「商」和「販」兩個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商儈的部分字體存在差異。例如,“商”字在金文中的寫法為「上下口」,在篆文中的寫法為「六點形」,而在隸書中的寫法為「豎心口」。而“儈”字在金文中的寫法為「貳曲角合形」,在篆文中的寫法為「兩點形」,而在隸書中的寫法為「豎示」。
1. 他是一個老練的商儈,在商場上經營多年。
2. 這個城市的商儈繁多,競争激烈。
商道、商家、商賈、儈子手
商人、商戶、商家
顧客、消費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