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風雷之變的意思、風雷之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風雷之變的解釋

《書·金縢》載: 周武王 死後, 周公 攝政,鎮壓了 武王 的弟弟 管叔 、 蔡叔 等的叛亂。 武王 子 成王 因受流言影響,懷疑 周公 的忠誠,于是“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後遂以“風雷之變”指上天示警的災異現象。 晉 袁宏 《後漢紀·安帝紀下》:“夏四月,京師地震。癸巳,司空 陳褒 以災異免。於是猶有風雷之變,有司復以追咎三公。” 明 何景明 《應诏陳言治安疏》:“昔 成王 感於風雷之變,乃有刑措之休; 高宗 感於雊雉之異,是臻 嘉靖 之效。” 清 俞樾 《群經平議·尚書三》“ 周公 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夫是非曲直必無竝行之理,既知 管 蔡 流言,則又何疑乎 周公 ,乃必待風雷之變、發金縢之書而後悔而迎公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風雷之變

一、基本釋義

“風雷之變”指自然界中狂風與驚雷交作的異常天象,引申為預示重大變故或社會動蕩的征兆。該詞由“風雷”(風暴與雷霆)與“變”(異變)複合而成,強調反常天象對人事的警示作用。

二、典故溯源

其核心出處可追溯至《尚書·商書·高宗肜日》:

“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雊。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訓于王曰:‘惟天監下民,典厥義……’”

商王武丁祭祀時,野雞飛落鼎耳鳴叫,被視為不祥之兆(即“風雷之變”的雛形),大臣祖己借此勸誡君王修德政以應天象。後世将此類異常自然現象與政權更疊關聯,如《史記·殷本紀》載商纣王暴政緻“山崩川竭”以示天罰,強化了天象異變與人事關聯的認知。

三、文化隱喻

  1. 天人感應:古代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災異譴告”說,認為風雷巨變是上天對統治失道的警示。
  2. 變革象征:近代引申為社會革命的前兆。如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以“風雷之變”喻指時代巨變,暗含破舊立新之意。

四、權威文獻佐證

五、現代應用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形容局勢劇烈動蕩前的征兆。例如:

“王朝末年災異頻發,風雷之變已成,民心渙散如江河潰堤。”


參考資料來源

  1. 《尚書·高宗肜日》解讀(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 《史記·殷本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國學導航)
  4.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變法通議》(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風雷之變”(簡體“風雷之變”)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指上天通過異常自然現象(如狂風、雷電)示警的災異現象,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統治者或時局的警示。

2.出處與典故

源自《尚書·金縢》記載:
周武王去世後,周公攝政,鎮壓了武王弟弟管叔、蔡叔的叛亂。成王(武王子)聽信流言懷疑周公的忠誠,導緻“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莊稼倒伏),大木斯拔(樹木被連根拔起),邦人大恐”。這一異象被視為上天對君主失德的警示。

3.曆史應用

後世文獻中常引用此典故,如:

4.成語結構

5.用法示例

多作賓語,如:“夏四月,京師地震……有司復以追咎三公”(《後漢紀》),強調天象與人事的關聯。


以上内容綜合了《尚書》典故、曆代文獻用例及成語屬性解析,完整信息可參考《尚書·金縢》及相關曆史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奧妙白銀寶産猜逼策驽砺鈍穿刺蠢躁刺股讀書翠杓呾叉始羅德功低頭族斷紅端勒翻手雲覆手雨哥巴文溝沿兒光毫橫睇揮忽忽溜江漢朝宗薦獻界沙襟尚謹悌九暑機務段笄總軍運坎侯刻下離心機毛臉眇芒銘镂沐澤陪仆飄旋前家兒翹車橋代清蘌赇請搉估撒漫審判長拭抹守候水令水師數理邏輯書尾死權苔紙停屬推斥帷幙娓娓不倦攜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