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一家人。《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清 曹寅 《麥花》詩:“吹盡輕黃無復見,須知八口負朝暄。”
“八口”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指代家庭成員較多的家庭,通常用于描述一個家庭的人口數量或成員構成,強調家庭規模較大。
經典文獻
《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這裡以“八口”為例,說明一個家庭若有八口人,通過合理耕作百畝田地即可維持生計,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的家庭經濟模式。
詩詞引用
清代曹寅在《麥花》詩中寫道:“吹盡輕黃無復見,須知八口負朝暄。”
此處用“八口”指代需要承擔家庭生計的全體成員,帶有對家庭責任的感慨。
以上信息綜合參考自權威詞典及古籍文獻(如《孟子》),其中解讀最為準确。
《八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家中成員數量。
《八口》的部首是“口”,部首筆畫為2畫。
《八口》一詞由“八”和“口”兩個字組成。其中,“八”代表數字8,表示數量;“口”表示家庭成員。結合在一起,表示家庭成員數量為8個。
《八口》的繁體字為「八口」。
在古時候,八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然而,我無法提供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因為古代漢字的變體衆多,沒有确切的文獻證據表明八口的古時候寫法。
1. 我家有八口人,生活非常熱鬧。
2. 他們一家八口坐在一起吃晚飯。
八口人、八口之家、八口之樂
八人、八口之家
一口、孤家寡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