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 south;empery] 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天子、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代稱帝位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易·說卦》
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莊子·盜跖》
南面召見。——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宰執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1).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故帝王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或諸侯、卿大夫之位。《易·說卦》:“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論語·雍也》:“子曰:‘ 雍 也可使南面。’” 宋 葉適 《送劉茂實序》:“ 曹 、 滕 、 邾 、 莒 ,有南面之尊,未嘗得自行其志。”參閱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通說上·南面》。
(2).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漢 王充 《論衡·對作》:“至或南面稱師,賦奸僞之説;典城佩紫,讀虛妄之書。”《南史·循吏傳序》:“乃損華反樸;恭己南面,導人以躬,意存勿擾。”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偷桃》:“官長殊不了了!堅冰未解,安所得桃?不取,又恐為南面者所怒。奈何!” 茅盾 《子夜》四:“ 雙橋鎮 上的‘新貴’們不但和他比肩而南面共治,甚至還時時排擠他呢!”
(3).南向;南進。《史記·魯仲連列傳》:“ 齊 無南面之心,以為亡 南陽 之害小,不如得 濟北 之利大。”
(4).南方;南邊。 楊朔 《十年》:“ 大有 眼望着南面熱情地說:‘要過 長江 去--去解放 江 南的人民。’”
(5). 遼 代統治 漢 人的行政機構。即南院。《遼史·百官志一》:“ 遼國 官制,分南、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 漢 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
“南面”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古代方位尊卑的體現
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帝王、諸侯會見群臣或卿大夫接見僚屬時均面南而坐,因此“南面”成為權力與地位的象征。例如《周易·說卦》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
代指帝王之位
泛指尊貴官職或地位
地理方位指向
在文學和風水文化中,“南面”常被賦予象征意義:
“南面”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典》《周易》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南面》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面朝南方”,即指朝向南的一面或方向。
《南》字的部首是“又”,由“丆”、“㇓”和“㇄”三個筆畫組成。
《南》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始于商代,表示方位、位置。
在繁體字中,《南》字的形狀基本保持不變,仍然是由“丆”、“㇓”和“㇄”三個筆畫組成。
古代漢字是以篆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古時候《南》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形狀略有差異,但仍能辨識出是《南》字。
1. 房間的窗戶朝南面,陽光照得很好。
2. 這座城市的主要商業區位于市中心的南面。
3. 我每天早晨都在院子的南面鍛煉身體。
1. 南方:指地理位置靠近或位于南方的地域。
2. 翻南牆掉頭:比喻心意轉變,态度不一緻。
3. 南山:主要指南方的山脈,也可用于指特定的山名。
朝南、向南、南向。
北面、朝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