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铺入被子的丝绵。《新唐书·宦者传下·刘季述》:“方寒,公主嬪御无衾纊,哀闻外廷。”
“衾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新唐书·宦者传下·刘季述》记载:“方寒,公主嫔御无衾纩,哀闻外廷。”此处描述天寒时,宫中缺乏丝绵被褥的困境,侧面反映“衾纩”的实际用途。
古代丝绵被因材质昂贵,多用于贵族或宫廷。唐代文献中提及的“衾纩”,既体现当时纺织工艺水平,也暗示了社会阶层差异。
《衾纩》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为被子和衣服,通常指用于盖在身上的织物。它也可以指代衣帽。
《衾纩》的部首是“衣”,它的笔画数为10画。其中,“衣”的部首是“衤”,“纩”的部首是“纟”,这两个部首都与纺织品相关。
《衾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见于《诗经·召南·纩》:“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思而故,衾纩有裒。”这句诗意指黄鸟在田间没有停息,没有特定的目的,与此同时人们需要衣物抵挡寒冷。
《衾纩》的繁体字是「衾纊」,这是使用繁体字的地区(如台湾、香港等)常用的写法。
古汉字有不同的字形演变,但在古代的文字中,衾和纩的写法与现代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变化。
1. 弟子为师母亲做了一件暖和的衾纩。
2. 冬天到了,我开始换上厚实的衾纩。
组词:羽衾、棉衾、被衾。
近义词:被褥、被单。
反义词:裸露、赤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