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革的意思、兵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革的解釋

(1).兵器和甲冑的總稱。泛指武器軍備。《周禮·地官·酇長》:“若作其民而用之,則以旗鼓兵革帥而至。”《禮記·禮運》:“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 鄭玄 注:“兵革,君之武衛及軍器也。” 孔穎達 疏:“是國家防衛之器。”《韓非子·解老》:“凡兵革者,所以備害也。”《戰國策·秦策一》:“朞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 宋 陳亮 《酌古論四·封常清》:“古之善用兵者,士卒雖精,兵革雖鋭,其勢雖足以扼敵人之喉而蹈敵人之膺,而未嘗敢輕也。”

(2).指戰争。《詩·鄭風·野有蔓草序》:“君之澤不下流,民窮於兵革。”《陳書·虞寄傳》:“且兵革已後,民皆厭亂。” 宋 蘇轼 《策略一》:“國家無大兵革幾百年矣。”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典故》:“ 崇禎 末,兵革擾亂,帝於宮中習學騎馬,左右扶掖以上,不數步即墜。” 梁啟超 《中國地理大勢論》:“ 中國 ,幹戈之國也。統覽數千年之史乘,其三十載不見兵革者殆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革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與現代詞典釋義綜合闡釋:

一、本義:兵器與甲胄的統稱

指古代作戰用的武器(兵)和防護用的皮革甲衣(革),代指軍事裝備。

權威例證:

  1. 《孟子·公孫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此處“兵革”與城、池并列,強調軍事防禦裝備。
  2. 《漢書·高帝紀》:“天下既定,民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兵革休息。” 指戰争結束後軍事裝備停止使用。

二、引申義:戰争或戰亂

因兵器甲胄是戰争的直接工具,故引申指代戰争、軍事沖突或動蕩局勢。

權威例證:

  1. 《詩經·鄭風·野有蔓草》序:“民窮于兵革。” 描述百姓因戰亂而困苦。
  2. 李白《贈張相鎬》詩:“庶靜兵革氣,早從雲雨遊。” 以“兵革”喻指戰争氛圍。

現代詞典釋義佐證


用法說明

“兵革”屬書面語,現代漢語多用于曆史叙述或文學表達,強調戰争的破壞性(如“兵革之災”“久罹兵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裝備或戰争本身。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典“兵革”釋義(含古籍引文):www.zdic.net/hans/兵革
  2.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商務印書館):www.hanyudacidian.cn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4. 國學大師典籍數據庫(《孟子》《漢書》原文):www.guoxuedashi.com

網絡擴展解釋

“兵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武器與軍備
    指兵器和甲胄的總稱,泛指軍事裝備。例如《孟子·公孫丑下》中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強調軍事裝備并非統治的根本。

  2. 戰争或軍事沖突
    引申為戰争的代稱,如《詩經·鄭風·野有蔓草序》提到“民窮于兵革”,描述百姓因戰亂而困苦。

二、擴展含義

三、用法與出處

四、總結

“兵革”的核心含義圍繞軍事裝備和戰争展開,既體現物質層面的武器,也象征抽象層面的戰亂。其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尤其在古文閱讀中需注意語境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變色鏡跸警草稕兒層報常好是赤壁賦抽水楚楚可人觸目經心刺文褲痤瘕當今無輩蝶化莊周底土鍛矢凡惡飯時鼖晉浮而不實蛤解怪生慣一不着孤令函胡號坎兒猾褢還價輝風賤卒幾殆讦首鲸鬣金戒指攫肆坎德拉坎侯漆科爾沁草原狼蔔食憐傷淩谇林籁落拓不羁面巾偶詞盤樽淺澱齊眉案訖息山性石榴子拾煤樹國絲事台嚴縢囊透支銀微子無價值午夜系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