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革的意思、兵革的詳細解釋
兵革的解釋
(1).兵器和甲冑的總稱。泛指武器軍備。《周禮·地官·酇長》:“若作其民而用之,則以旗鼓兵革帥而至。”《禮記·禮運》:“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 鄭玄 注:“兵革,君之武衛及軍器也。” 孔穎達 疏:“是國家防衛之器。”《韓非子·解老》:“凡兵革者,所以備害也。”《戰國策·秦策一》:“朞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 宋 陳亮 《酌古論四·封常清》:“古之善用兵者,士卒雖精,兵革雖鋭,其勢雖足以扼敵人之喉而蹈敵人之膺,而未嘗敢輕也。”
(2).指戰争。《詩·鄭風·野有蔓草序》:“君之澤不下流,民窮於兵革。”《陳書·虞寄傳》:“且兵革已後,民皆厭亂。” 宋 蘇轼 《策略一》:“國家無大兵革幾百年矣。”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典故》:“ 崇禎 末,兵革擾亂,帝於宮中習學騎馬,左右扶掖以上,不數步即墜。” 梁啟超 《中國地理大勢論》:“ 中國 ,幹戈之國也。統覽數千年之史乘,其三十載不見兵革者殆希。”
詞語分解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 革的解釋 革 é 去了毛經過加工的獸皮:皮革。革履(皮鞋)。革囊。 改變:革新。革命(a.原意是改變命運;b.現指改變社會制度、建立新社會的群衆運動;c.亦指改造舊技術、舊思想的運動)。改革。變革。 取消,除掉
網絡擴展解釋
“兵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武器與軍備
指兵器和甲胄的總稱,泛指軍事裝備。例如《孟子·公孫丑下》中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強調軍事裝備并非統治的根本。
-
戰争或軍事沖突
引申為戰争的代稱,如《詩經·鄭風·野有蔓草序》提到“民窮于兵革”,描述百姓因戰亂而困苦。
二、擴展含義
- 軍事變革
部分釋義提到“兵革”可指軍事領域的變革(如),但此用法相對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用法與出處
- 古代文獻中常與民生、統治關聯,如杜甫《羌村》詩“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反映戰争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 在《三國演義》等作品中,多用于描述戰亂狀态,如“兵革疲于外,謀臣誅于内”。
四、總結
“兵革”的核心含義圍繞軍事裝備和戰争展開,既體現物質層面的武器,也象征抽象層面的戰亂。其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尤其在古文閱讀中需注意語境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兵革》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軍隊和戰争。下面是關于《兵革》的各個方面的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兵革》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一個是“八”部首,另一個是“革”部首。它的筆畫數量是十七畫。
來源:《兵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兵指的是軍隊,革指的是戰争。此詞的意思是指戰争時期的軍隊。
繁體字:在繁體字中,《兵革》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但是在古時候,《兵革》的字形和現代漢字相似,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他在革命戰争中成為一名勇敢的兵革。
組詞:兵戈、革命、軍隊
近義詞:軍事、戰争
反義詞:和平、解除戰争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