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激而急躁。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 士諤 性傾躁,時以公事至京,遇 叔文 用事,朋黨相煽,頗不能平,公言其非。”
“傾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傾躁(拼音:qīng zào)指偏激而急躁的性格或行為表現,形容人情緒不穩定,容易因偏激觀點或沖動行事。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順宗實錄》,原文為:“士諤性傾躁,時以公事至京,遇叔文用事,朋黨相煽,頗不能平,公言其非。”。此例通過曆史人物性格描寫,展現了“傾躁”一詞的古典用法。
與“傾躁”相關的成語包括:
該詞多用于描述性格缺陷或行為特征,常見于文學、曆史文獻中對人物性格的刻畫,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順宗實錄》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傾躁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情緒或行為表現極度激動和不穩定的狀态。它可以表示人的情緒波動劇烈、脾氣暴躁、行為沖動等。在這種狀态下,人們很難保持冷靜和理智,容易做出沖動和不理智的行為。
該字的拆分部首是“亻”和“言”,其中“亻”是人的意思,表示與人有關;“言”表示言語、話語。所以,傾躁意味着在言語以及行為上向某個方向傾斜,表示情緒或行為失控。
傾躁這個詞的來源尚不明确,但在古代漢字中,它的寫法較為簡化,用的是繁體字:“傾躁”。這個字在繁體中,把“亻”換成了“兒”,意思與簡體寫法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傾躁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在《康熙字典》中,可以看到傾躁用“傾躁”的形式出現。字典中的寫法多是在意思不變的情況下,采取不同的字形。而在古代文獻和碑刻中,傾躁的寫法也有一些變體。
以下是一些使用傾躁一詞的例句:
1. 他最近壓力很大,情緒非常傾躁。
2. 她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容易變得傾躁。
3. 這個人的脾氣非常傾躁,一點小事都能惹他生氣。
一些與傾躁相關的詞語包括:情緒激動、脾氣暴躁、易怒、沖動等。
反義詞可以是:平靜、沉穩、溫和等。
綜上所述,傾躁是一個形容人情緒或行為激動且不穩定的詞語,它從漢字的拆分和意思出發,描述了人們在情緒和行為上的失控狀态。同時,它還有一些古代寫法和繁體字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