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幼小貌。 漢 蔡邕 《貞節先生範史雲碑》:“君受天正性,志高行潔,在乎幼弱,固已藐然有烈節矣。” 唐 白居易 《祭烏江十五兄文》:“孩失其怙,幼喪其親,旁無弟兄,藐然一身。” 明 何孟春 《馀冬序錄摘抄》卷一:“遺孤藐然,未底成立。”
(2).輕視貌。 晉 葛洪 《抱樸子·暢玄》:“藐然不喜流俗之譽,怛爾不懼雷同之毀。”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六:“藏書數百篋,無所不備……當路藐然不問也。” 明 劉基 《春秋明經·考仲子之宮築王姬之館于外》:“奈何藐然不顧,而遂受命焉。” 茅盾 《色盲》六:“ 林白霜 慢慢地将這信箋折疊成為小方塊,拈在手指上輕輕地颠着,似乎估量它的輕重;然後藐然一笑,隨手撩在字紙簏中。”
(3).深遠貌。藐,通“ 邈 ”。《漢書·嚴助傳》:“今王深惟重慮,明太平以弼朕失,稱 三代 至盛,際天接地,人迹所及,威盡賓服,藐然甚慙,嘉王之意,靡有所終,使中大夫 助 諭朕意,告王 越 事。” 顔師古 注:“ 如淳 曰:‘王之所言藐然,聞之甚慙也。’藐,遠也,言不可及也。”
(4).猶茫然。藐,通“ 邈 ”。 明 宋濂 《題冰壺子傳後》:“﹝ 周世英 ﹞有長者行,凡遇過客匱乏者,必傾貲濟之。客去,藐然不記其姓氏。” 明 文徵明 《桑廷瑞畫像贊》:“曾歲月之幾何,已藐然其音容,遺像之存,憶想而已。”
“藐然”是一個文言詞彙,含義豐富,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
指年幼、弱小的狀态。
表示輕蔑、不重視的态度。
形容遙遠或廣袤無際的狀态。
較少用,表示模糊不清或迷茫的狀态。
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漢書》《抱樸子》等古籍。
藐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不把重要的事物放在心上,視為微不足道。
藐然的拆分部首是艸和尤,艸表示與植物有關,尤表示豎立物。藐然的筆畫數是18畫。
藐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邶風·藐臣》:“憂心藐藐,念我卿士。”在這裡,藐藐的意思是輕視,不重視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藐然的寫法是藐然。
在古時候,藐然的寫法是藐□,用“艹”和“尣”組成。現在,“尣”已經不再使用,改為了“尤”。
以下是藐然一詞的例句:
1. 他對别人的意見總是藐然置之不顧。
2. 我對他的話感到藐然無視。
藐然的一些組詞包括:藐視、藐小、藐視。這些詞都表達了不重視、輕視的意思。
藐然的近義詞有:漠然、輕松。這些詞都表示對事物不放在心上的态度。
藐然的反義詞有:重視、看重。這些詞表示對事物非常重視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