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乘辂的意思、乘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乘辂的解釋

見“ 乘路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乘辂(chéng lù)是漢語中的古語詞,指乘坐天子或貴族專用的辂車,具有鮮明的禮儀與等級象征意義。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背景及權威引用角度分述:


一、字義解析

  1. 乘(chéng)

    本義為“登、駕”,引申為“乘坐交通工具”。《說文解字》釋:“乘,覆也。從入、桀。”段玉裁注:“覆者,加也……凡物相覆曰乘。”

    引用: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2. 辂(lù)

    特指古代天子或諸侯所乘的大型馬車。《周禮·春官·巾車》載:“王之五路: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鄭玄注:“路,即辂也。”

    引用:鄭玄注《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二、詞義詳解

乘辂指乘坐禮制規定的豪華車駕,常見于描述帝王、諸侯出行或祭祀場景,強調身份尊貴與禮法規範。例如:

《晉書·輿服志》:“天子乘玉辂,以祀天地。”

引用: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


三、文化背景

辂車是古代禮制的重要載體,其形制、裝飾與用途均受《周禮》嚴格規範:


四、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12頁):

    “乘辂:乘坐辂車。辂,天子之車。”

    引用: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辂:大車,多指帝王用車。乘辂即乘天子車駕。”


五、經典文獻用例

  1. 《後漢書·輿服志上》:“漢承秦制,禦金根為乘辂。”

    引用: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

  2. 《宋史·儀衛志》:“皇帝乘玉辂,備鹵簿,詣太廟。”

    引用: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


結論:“乘辂”作為禮儀性專稱,承載古代禮制與等級文化,其釋義需結合典章制度與曆史語境,權威文獻及詞典均明确其指涉帝王貴族車駕儀軌。

網絡擴展解釋

“乘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詳細解析

  1. 詞源與演變
    “乘”本義為登、升,引申為乘坐(如騎馬、乘車);“辂”特指帝王或貴族乘坐的華貴車輛。二者組合後,多用于描述古代禮儀場合中君主或高官乘車的行為。

  2. 引證與用法

    • 班固《西都賦》中提到“後宮乘輚辂”,其中“輚辂”為卧車的一種,側面印證“辂”與車具相關。
    • 在《周禮》等典籍中,“路”(同“辂”)被列為天子五車之一,進一步說明其尊貴屬性。

三、相關擴展

四、注意事項

若需深入考證具體車型或禮儀細節,建議查閱《周禮·春官·巾車》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權威曆史類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哀請廒商百日碧碧蔔蔔不以菜包子裁衷成渝鐵路從此往後竄谪大恭誕譽東廂都家恩言芳馔飛腳鳳京付身廣開言路光說不練桂燭滑刺溜懷思還魂草捷克人精慧九裔棘針油隽蹶舉似卡奔塔利亞灣空心大老官昆侖丘啦啦隊斂口離城流潢六铢紗描繡磨砻浸灌鲇魚緣竹竿遷于喬木親朋凄瑟仁者人自為戰三壽三霄時效帥長歎嘉猥宂問望五菜五局無為而成夏播銜曜小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