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稱蛇籠。用以阻止水流的盛石竹籠。《元史·地理志五》:“ 海寧 東南皆濱巨海,自 唐 宋 常有水患……命都水少監 張仲仁 往治之,沿海三十餘裡下石囤四十四萬三千三百有奇,木櫃四百七十餘,工役萬人。”《元史·河渠志二》:“ 杭州路 又言:‘八月以來,秋潮洶湧,水勢愈大,見築沙地塘岸,東西八十餘步,造木櫃、石囤以塞其要處。’”
“石囤”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石囤(拼音:shí dùn)是一種古代水利工程中使用的防護結構,主要用于阻止水流侵蝕或防洪。其構造為竹籠内盛放石塊,通過堆疊形成屏障,常見于河岸、海岸的加固工程中。
結構與用途
石囤又稱“蛇籠”,由竹編籠體和填充石塊構成。其設計利用竹籠的柔韌性和石塊的重量,既能抵禦水流沖刷,又能適應地基變化,常用于治理水患、保護堤岸。
曆史應用
現代意義
類似石囤的“石籠網”技術至今仍用于生态護坡工程,體現傳統智慧的延續。
部分資料(如)提到“石囤”作為成語比喻“能力出衆者”,但權威文獻(如《元史》、漢典等)均以水利工具為釋義,建議以曆史記載和工程術語為準。
《石囤》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石頭壘成的囤壩,用來存放水、糧食或其他物品。
《石囤》的拆分部首是石,筆畫數為13畫。
《石囤》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農業社會,農民們用石頭建築囤壩,以儲存水源或收納物品。因此,“石囤”成為了表示這個意義的漢字詞語。
繁體字形為「石塭」。
在古代,漢字寫法存在一定的變遷。根據古漢字字典,古時候“石囤”的寫法為「石窯」。
1. 農民們在山區修建了許多石囤,用來儲存雨水。
2. 這個古村落保存着一座古老的石囤,見證了過去人們的智慧和勤勞。
囤壩、堆囤、石庫、石囤堰等。
石壩、石堰、石垛。
泥囤、泥壩、泥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