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德輶如毛的意思、德輶如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德輶如毛的解釋

德輕得象羽毛一樣。謂施行仁德并不困難,而在于其志向有否。《詩·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 仲山甫 舉之,愛莫助之。” 鄭玄 箋:“人之言雲,德甚輕,然而衆人寡能獨舉之以行者,言政事易耳,而人不能行者,無其志也。我與倫匹圖之,而未能為也。”《禮記·中庸》:“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鄭玄 注:“言化民常以德,德之易舉而用其輕如毛耳。”亦作“ 德輶如羽 ”。 晉 張華 《勵志詩》之三:“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衆鮮克舉。”亦省作“ 德輶 ”。《梁書·昭明太子統傳》:“仁器非重,德輶易遵。”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德輶如毛”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德輶如毛(拼音:dé yóu rú máo)的字面意思是“德行輕如羽毛”,比喻施行仁德并非困難,關鍵在于是否有堅定的志向。它強調道德實踐的主觀意願而非客觀難度。

二、出處與典故

  1. 經典出處
    出自《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意為“人們常說,德如羽毛般輕,但百姓卻少有能真正踐行的人”。
    後《禮記·中庸》引用此句,進一步引申為“無聲無臭”的至高境界。

  2. 典故背景
    原詩贊頌周宣王時期的賢臣仲山甫,以“德輶如毛”說明他雖以德行聞名,但真正踐行者寥寥,凸顯其可貴。

三、深層解析

四、用法與近義詞

五、常見誤解

部分解釋誤将“德輶如毛”理解為“德行高尚如毛發般細微”,實則是以“輕”喻易行,強調志向的重要性。


通過綜合古典文獻和權威注解,該成語的核心在于“志向”對道德實踐的決定作用,而非單純描述德的輕重或大小。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德輶如毛(dé yú rú máo)這個詞可以理解為“德行像毛發一樣細小的東西”。以下是關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簡要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德:彳(走)+ 心(心意),共7筆; - 輶:車(車)+ 幺(細小),共11筆; - 如:女(女子)+ 又(也),共6筆; - 毛:毛(毛發),共4筆。 來源: 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詩經》中的《王風·輶車》篇。根據詩句,“駿彼輶,言需要行。”中的“輶”指的就是車輪。 繁體: 在繁體字中,德輶如毛是「德輶如毛」。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字典,德輶如毛的古漢字寫法如下: - 德:德字的舊體為「德」; - 輶:輶字的舊體為「轤」; - 如:如字的舊體為「若」; - 毛:毛字的舊體為「毫」。 例句: 這個詞沒有固定的常用例句。 組詞: - 德才兼備(dé cái jiān bèi):指一個人具備品德和才能; - 如釋重負(rú shì zhòng fù):比喻解除了沉重的負擔後如釋重負。 近義詞: - 德行如一(dé xíng rú yī):指一個人的德行一緻、穩定; - 見德思齊(jiàn dé sī qí):指看到别人的德行,自己也會有所思考。 反義詞: - 德輶不怠(dé yú bù dài):指一個人的德行沒有減退或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