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的意思、不識的詳細解釋
不識的解釋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闵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注:“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不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
不知道/不認識
指對事物或人缺乏認知或了解。例如《詩經·大雅·皇矣》中的“不識不知,順帝之則”,鄭玄注解為“不識古,不知今”,強調順應自然法則。現代如《老殘遊記》“作為不識的樣子”也沿用此義。
-
西周刑法的寬恕條件
西周時期将“不識”(誤殺)列為三種可寬恕的罪行之一。例如《周禮·秋官》提到“壹宥曰不識”,鄭玄解釋為因誤認對象導緻的過失殺人。
二、引申與文學用法
-
認識不全面
如蘇轼《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比喻因視角局限而無法看清事物本質。
-
謙遜或無法描述
在典故“不知不識”中,子貢用“不識”形容孔子學識如江海般深廣,表達無法完全理解的謙遜态度。
三、其他用法
- 不處理/不主持
古漢語中“識”通“職”,如《國語》中的“不識”可表示不擔任職務。
更多詳細例句及出處來源(如滬江詞典、漢典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識(bù shí)這個詞源于漢語中的“不”和“識”,表示不認識、不知道的意思。它的部首是讠(yán)和訛(é),總共有6個筆畫。
這個詞來自于古代漢語,是由“不”和“識”兩個字組成的,表示人們不知道、不熟悉或不認識某個人、物或事情。在繁體漢字中,不識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不識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寫法基本相同。不過,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稍有不同,毛筆的筆畫更多,結構也稍微複雜一些。
以下是一個例句:我在人潮擁擠的街道上迷路了,不識一絲一毫的方向。
組詞中可以用到不識的搭配有不識擡舉、不識時務等。
近義詞可以是不知曉、不了解等。
反義詞可以是熟知、了解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繼續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