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識的意思、不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識的解釋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闵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注:“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識”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闡釋:

一、動詞用法:表示“不認識”或“不了解”

從構詞看,“識”本義為“知道、辨識”,《說文解字》釋“識”為“常也,一曰知也”(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因此“不識”常用于否定認知狀态,例如:

  1. 指對事物缺乏認知,如《詩經·王風·黍離》“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中,“不知”即與“不識”義近(來源:《毛詩正義》);
  2. 引申為對人情事理的不通曉,如《論語·子罕》“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此處“無知”與“不識”的否定邏輯相通(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二、副詞用法:表達“不料”的轉折語義

此用法多見于古代漢語,表意外語氣,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提及“不識古亦為發語詞”,例如《左傳·成公十三年》“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天誘其衷,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其中“弗聽”隱含“不識”的否定意外性(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現代漢語中,該用法已逐漸被“沒想到”“不料”替代。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不識”的規範解釋,并結合古代字書、經籍注疏,呈現詞義的曆史演變脈絡。

網絡擴展解釋

“不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1. 不知道/不認識
    指對事物或人缺乏認知或了解。例如《詩經·大雅·皇矣》中的“不識不知,順帝之則”,鄭玄注解為“不識古,不知今”,強調順應自然法則。現代如《老殘遊記》“作為不識的樣子”也沿用此義。

  2. 西周刑法的寬恕條件
    西周時期将“不識”(誤殺)列為三種可寬恕的罪行之一。例如《周禮·秋官》提到“壹宥曰不識”,鄭玄解釋為因誤認對象導緻的過失殺人。


二、引申與文學用法

  1. 認識不全面
    如蘇轼《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比喻因視角局限而無法看清事物本質。

  2. 謙遜或無法描述
    在典故“不知不識”中,子貢用“不識”形容孔子學識如江海般深廣,表達無法完全理解的謙遜态度。


三、其他用法

更多詳細例句及出處來源(如滬江詞典、漢典等)。

别人正在浏覽...

八疵踩屣藏戶嗔妒齒錄調伏蜂遊蝶舞更衣曲格緻會規刺毂辘汗如雨下旱湛豪膽薅刀河清難俟紅嫣嫣花鬨花徑皇惑皇權黃桑棍回遷魂斷蔣光鼐減勒進草謹樸極日急張拘諸沮敗轲卿兩頭蒙令則螺巵幔省梅花笛鳴雞鬧翻天攀指蓬弧偏辭千年一律起兵乞兒相傾诐輕慢麴車三百甕虀三舞蛇拳麝香缡授課水流花落泰壇縢書同犯畏懦脅說稀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