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進艸 ”。謂事急不按正常審批手續先施行而後上報奏狀。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公直》:“今登封沛澤,十載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紱,但恐制出之後,四方失望。今進草之際,事猶可改。”《新唐書·張九齡傳》:“方進草,尚可以改,公宜審計。”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本朝要事對禀,常事拟進入畫可,然後施行,謂之熟狀;事速不及待報,則先行下,具制草奏知,謂進草。” 清 方以智 《通雅·書劄》:“ 唐 宋 有熟狀,有進艸。”
“進草”是一個古代行政術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明确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指在緊急情況下,官員不按照正常審批流程先行實施事務,之後再補交奏狀上報朝廷。這種處理方式主要用于應對突發或急需決策的事件。
唐代用例
據《大唐新語·公直》記載,唐時官員在封賞、政策調整等事務中,若遇時間緊迫,會采用“進草”流程。例如,劉肅提到“今進草之際,事猶可改”,說明在奏狀未正式提交前仍有修改餘地。
宋代細化
沈括《夢溪筆談》将政務分為兩類:常規事務需拟“熟狀”經皇帝批準後執行;緊急事務則通過“進草”先行處理,再補報奏章。
《新唐書·張九齡傳》中,張九齡曾勸谏:“方進草,尚可以改,公宜審計”,體現了進草流程的靈活性與時效性。
《進草》是一個成語,意為進入茂盛的草木中。它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或物體深入到生長茂盛的草叢中。此詞用以比喻一個人進入了危險或未知的地方。
《進草》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和“艹”。辶表示“走”的意思,艹表示“草”的意思。
拆分的筆畫分别是3畫和6畫。
《進草》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大宗伯》:“營室以舊台為之,有門其寝,曰“進草”。意指宮殿中,有人開門放羊入草地。”從此引申為深入草叢。
在繁體字中,進草的寫法為「進草」。
在古時候,漢字逐漸演變過程中,《進草》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這些變化我無法直接提供。您可以參考古代字典或專業文獻以獲得更準确的信息。
1. 他勇敢地進草,尋找着未知的領域。
2. 她小心翼翼地進草,生怕被藏在草叢中的昆蟲咬傷。
進草地、進草叢
進林、入叢、穿草
退草、出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