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ne-sided words]∶一面之辭,片面之辭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易·益》。孔疏:“此有求而彼不應,是偏辭也。”
(2) [sweet talk]∶谄媚讨好的話
(1).片面之詞。《韓非子·難二》:“ 叔向 、 師曠 之對皆偏辭也。” 南朝 梁 沉約 《修竹彈甘蕉文》:“臣謂偏辭難信,敢察以情。” 宋 馬永卿 《懶真子》卷一:“ 漢 諸儒所傳六經與今所行六經不同,互有得失,不可以偏辭論也。” 清 梅曾亮 《桑弢甫先生遺集序》:“ 桑弢甫先生 ,以孝義奇偉之性,發為詩文,高奇清曠,有自得之趣,非如同時諸人掇拾 南宋 後之偏辭賸義為奇博者比也。”
(2).谄媚之言。《莊子·人間世》:“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 陸德明 釋文:“偏, 崔 本作諞。”
“偏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不全面、單方面的言論,通常因忽略其他角度或事實而産生偏差。例如在評價人或事物時,僅強調優點或缺點而忽略另一面,即可稱為“偏辭”。
出處與示例:
指刻意讨好、奉承的言辭,常見于非平等語境中。例如《莊子·人間世》中“忿設無由,巧言偏辭”,将“偏辭”與“巧言”并列,強調其虛僞性。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典籍和現代詞典定義,建議通過權威文獻(如《周易》《韓非子》)進一步理解其語境差異。
《偏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言辭偏激,言辭過激。這個詞主要用來形容說話或寫作時候的言辭不中肯、偏激或誇張。
《偏辭》的拆分部首是“亻”和“言”,其中“亻”是表示人的部首,“言”是表示語言的部首。
它的總筆畫數是14筆。
《偏辭》一詞最早出自于《韓非子》這本古代兵家經典的著作,其中有一句話:“将欲窮奇兵之計者,必疏盡素儀之軌,其所以迂也。迂則軌詐,軌則奇,奇則拒疏,拒疏則外人不知其趣。趣而用之,則必親疏不分,言辭相賊。”這句話中的“言辭相賊”一詞被解釋為“偏辭”。
在繁體字中,《偏辭》的寫法是「偏辭」。
在古代,寫作字的方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時候《偏辭》的寫法是稍有區别的。它是由“亻”和“言”的組合構成,但結構稍有不同,第一筆從左上向右下彎曲,表示人行為的偏差,第二筆則是右上到左下的橫道。
這個電視劇的編劇善于運用偏辭的手法來制造懸念。
他的演講充滿了偏辭,不太適合用在正式場合。
衍生詞:偏辭不公
複合詞:言辭偏辭、偏辭過激
派生詞:偏辭無禮、偏辭尖刻、偏辭誇張
近義詞:言辭激烈、言辭偏激、文字犀利
反義詞:中肯、客觀、平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