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縢書的意思、縢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縢書的解釋

指金繩函封的玉冊。古帝王封禅所用。 南朝 宋 謝莊 《上封禅儀注疏》:“草縢書堙玉之禮,具竦石繩金之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縢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1. 字義構成

    • “縢”由“糸”(絲線)和“朕”(聲旁)組成,本義指用繩索纏繞、封閉,引申為封存重要物品的動作。
    • “書”在此處特指玉冊,即古代刻寫于玉片上的文書。
  2. 具體含義
    指用金繩捆封的玉冊,常見于帝王封禅、祭祀等重大儀式中,象征權威與神聖性。例如《尚書》記載的“金縢之書”,即周公為周武王祈福後封存的玉冊。

  3. 曆史背景與用途
    這類文書通常以金繩纏繞玉片,函封後存于特定場所(如宗廟),内容多涉及國家重大事件或帝王祝禱。其封閉形式既為保護文書,也賦予其神秘莊重的意義。

  4. 相關延伸

    • “縢”也可指代綁腿、囊袋等物品(如《戰國策》中的“羸縢履蹻”),但在“縢書”中僅保留“封緘”義。
    • 類似概念還有“縢牒”,即用金線密封的玉牒,多用于皇家檔案。

總結來看,“縢書”是古代禮儀文化中一種特殊的文獻保存方式,結合了貴金屬(金)與玉石材質,體現權力與信仰的雙重象征。

網絡擴展解釋二

《縢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它的意思是指捆綁書籍或文件,以便攜帶或保存。它是由“縢”和“書”兩個字組成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縢”字的部首是纟(纟是“繩”的舊字體),它的筆畫數為12。 - “書”字的部首是言,它的筆畫數為10。 來源: 《縢書》來自于古代漢字形體的演變,它是源于“縢(téng)”和“書(shū)”兩個字的組合。在古代,人們使用繩子将書卷或文件捆綁起來,以便儲存和攜帶,這樣就形成了“縢書”這個詞。 繁體: 《縢書》的繁體字是「縢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縢書》在古漢字寫法中,"縢"字的“纟”部分像個橫折曲線形狀,而“書”字的右側為“聿”字旁,“聿”字表示書寫,如今的“書”字右側是“頁”字旁,表示頁碼。 例句: 1. 他用一根精緻的絲帶縢書,顯得十分雅緻。 2. 這本古籍保存良好,被精心縢書,年代可追溯到明朝時期。 組詞: - 縢繩(téng shéng):指用繩子捆綁起來的繩索。 - 縢縛(téng fù):指用繩子或帶子綁住、紮緊。 - 縢紮(téng zhā):指用繩子或帶子捆綁、紮緊。 近義詞: - 縢:用繩子捆綁或纏繞。 - 捆綁:用繩子、帶子等束縛或纏繞物體。 反義詞: - 散放:指将物體不加束縛地散放開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