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螺杯。典出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上》:“ 漢武帝 思懷往者 李夫人 ,不可復得……親侍者覺帝容色愁怨,乃進洪梁之酒,酌以文螺之卮。卮出 波祗 之國。”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花嬌柳嚲春萬裡,還宜酒漾螺巵。”參見“ 螺杯 ”。
“螺巵”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和典故可歸納如下:
由于相關記載較少,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古籍研究與文學鑒賞場景。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拾遺記》原文及漢唐器物考據文獻。
螺巵是一個常用的詞彙,用來描述螺絲這種金屬零件。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螺和巵。螺的左側是蟲部,右側則是田字旁。而巵這個字由盂部和卄部構成。
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期,那時螺的寫法與現在差異較大。古時候的螺字的寫法看起來更加複雜,左右結構更加對稱,如“螺”字的左上方常常有蟲部,下方有一個方形的田字旁,右側則是密集的小點,代表螺钿。
在繁體字中,“螺”字和簡體字的寫法大緻相同,隻是字形上稍微有一些差異。繁體字“螺”字的構造更為複雜,上方的“蟲”更加清晰可辨,而“巵”則與簡體字相同。
螺巵這個詞在古代書籍和文獻中也有所提及。例如明代*********的《皇明通志》中記載了螺巵的用法,用以固定或連接木材和其他結構。
以下是一些螺巵的例句:
1. 這個家具需要四個螺巵來安裝。
2. 小明擰緊了螺巵,固定住了木闆。
3. 我們需要購買一些螺巵來修理家具。
一些與螺巵相關的詞彙有:
1. 螺絲刀:用來擰緊和拆卸螺絲的工具。
2. 榫卯:一種類似于螺絲的結構,通常用于木材的連接。
3. 固定:用于描述穩固和牢固地連接物體的動作。
與螺巵意義相反的詞彙包括:
1. 松動:形容物體不夠緊固或容易移動。
2. 錯位:描述連接或定位的錯誤,通常與不牢固相關。
3. 斷裂:指物體因為外力或其他原因而斷開或破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