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輕賫 ”。1.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約輕齎,絶大幕。”《漢書》引此文 顔師古 注:“輕齎者,不以輜重自隨,而所齎糧食少也。一曰齎字與資同,謂資裝也。”
2.攜帶少量資財。《後漢書·朱儁傳》:“儁乃羸服間行,輕齎數百金到京師,賂主章吏,遂得刊定州奏。” 宋 蘇轼 《論綱梢欠折利害狀》:“所支錢米,決不能贍養其家,不免乞取,既冒深法,必須重賂,輕齎密行,交付其押綱。”
3.謂攜帶的資斧逐漸告罄。 唐 杜甫 《水宿遣興奉呈群公》詩:“餘波期救涸,費日苦輕齎。” 仇兆鳌 注:“本期餘波救涸,乃日久而齎資已竭矣。”一本作“ 輕賫 ”。
4.便于攜帶。《宋史·食貨志下二》:“自當十錢行,以一夫而負八十千,小車載四百千,錢既為輕齎之物,則告牒為滞貨,鹽鈔非得虛擡之息則不行。” 清 馮桂芬 《用錢不廢銀議》:“銀之利在輕齎,不廢其輕齎之利也。銀之害在匱乏,不受匱乏之害也。”
5.輕赍銀。《元典章新集·戶部·錢糧》:“諸人告發倉官人等結攬輕賫,飛走官糧。”《明史·倪嶽傳》:“朝廷出帑藏給邊,歲為銀數十萬。 山西 、 河 南輸輕齎於邊者,歲不下數十萬。”參見“ 輕齎銀 ”。
輕齎(qīng jī)是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輕赍”,指攜帶少量財物或輕便行裝,多用于形容旅途簡便或財物精簡的情形。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指分量小,引申為“簡便、不繁重”。
齎(赍)
原意為“攜帶財物”,《說文解字》釋:“齎,持遺也。”段玉裁注:“持而予之曰齎。”
組合義
“輕齎”即“輕便攜帶”,強調行裝或財物的精簡性。
“輕齎 賈郡國,無所不至。”
指商人攜帶輕便貨物周遊各地經商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輕齎 以币代糧,省轉運之勞。”
描述漢代以錢币替代糧食賦稅,減輕運輸負擔的制度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漢書》)。
“士卒行輕齎 ,晝夜兼程。”
指士兵輕裝行軍以提高機動性 (來源:中華書局《宋史》)。
指便于攜帶的財物(如錢币、珠寶),與笨重的實物(如糧草)相對。
後擴展為“輕便行裝”或“簡從出行”,如《聊齋志異》中“輕齎 夜遁”形容輕裝潛逃。
“輕便攜帶的財物;亦指輕裝。”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指便于攜帶的金錢財物。”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
釋“齎”:“裝也,持也”,佐證其與財物攜帶的關聯 (來源:中華書局影印本)。
雖屬古語,但仍在曆史、文學研究中高頻出現。例如:
參考資料
“輕齎”是“輕赍”的異體寫法,二者含義相同,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對其詞義的詳細解釋(綜合多個來源整理):
隨身攜帶的少量糧食
指出行時攜帶的簡易口糧,通常用于長途跋涉或軍事行動中。
攜帶少量資財
表示輕裝簡行,僅攜帶必要財物,常見于形容商人或旅者輕便出行。
資財逐漸耗盡
引申為攜帶的錢財、物資因消耗而所剩無幾,如《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中“輕齎絕大幕”即含此意。
便于攜帶的(物品)
形容物品輕便易攜帶,如輕齎類行李或工具。
輕赍銀(專有名詞)
古代賦稅制度中的術語,可能指代某種折算後的銀兩形式,具體需結合史料進一步考據。
提示: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籍或曆史研究中,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若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辭海》等權威辭書或相關文獻。
白桵白芽寶筏保就徹田抽揀鹑裾春闱村哥裡婦戴鳌蝶魄豆分瓜剖蕃滋付排負愆根垓侊飯鬼主合影闳粹花牆禍苗驚急力驚浸勁躁積愆久經考驗駿猛口具老是累贅連漢連用了解陵虛厲身麻子面壁磨磚缪紾莫如拿糖甯貼拚棄绮夢情慉其與乳節若喪考妣弱志蛇杖示貶于褒市次視肉熟話蘇門桃來李答調嘴弄舌婉辭僞辯斜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