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愆的意思、負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愆的解釋

亦作“ 負諐 ”。猶負罪。 宋 汪藻 《謝永州再任宮祠表》:“伏念臣推數奇窮,負愆深重,捫心無可言者,擢髮皆自取之。”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一:“喪葬大事,都未盡心毫末。負諐高厚,尚復何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負愆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負"和"愆"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的釋義,該詞的詳細解析如下:

一、構詞解析

  1. 負:會意字,本義指背負。《說文解字》釋為"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引申為承擔、擔負責任。在複合詞中作動詞性語素。
  2. 愆:形聲字,《說文》注"過也,從心衍聲",指過失、罪咎。《爾雅·釋言》訓為"過也",特指道德層面的過失。

二、整體釋義 指承擔罪責或過失的複合行為概念,常見于古代司法文書與道德訓誡語境。明代張自烈《正字通》特别指出:"負愆者,引咎自任之謂",強調主動承擔過失的語義特征。

三、文獻例證 該詞在《尚書·康诰》已見用例:"用康乂民作朕稽愆",孔穎達疏解為"負其愆咎"。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周禮》鄭玄注,以"負愆"解釋官吏問責制度。

四、現代應用 在當代漢語中主要保留于成語"負愆引咎"中,多用于書面語體。現代法律術語"問責制"可視為該詞的語義延伸。

網絡擴展解釋

“負愆”是一個書面用語,其含義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負愆”意為背負罪過或承擔罪責,屬于文言色彩較重的詞彙。其中:

二、引證與例句

  1. 宋代汪藻《謝永州再任宮祠表》中“負愆深重”一句,表達作者對自身罪責深重的反思(、)。
  2. 清代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用“負諐高厚”描述未盡職責的愧疚感(、)。

三、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正式文體,如自我檢讨、悔過表述等嚴肅語境。例如:“身居要職卻未能盡責,實感負愆難安。”

四、注意事項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負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負罪”“愧疚”等更通俗的詞彙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

暴水北伐慚懅草原常平鹽程敬持祿垂耳出跳摧頹刀身得不償喪洞明斷簡遺編逢見焚芝富實貢職官銜固定禾黍故宮回帆回驟駕天揪鬥九駿捐身徇義浚澗空文扣盤扪燭略術露餡落座漫滅民情磨扇壓住手墨丸泡桐拼命三郎黔嬴窮歲累月曲諱三不主義三朔山僮時果死地素飱桃源客腆盛剃度提振腯肥萬分一五酉香茶木樨餅相輔而行向拓西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