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litely refuse] 婉言謝絕
(1).恭順或委婉的言辭。《淮南子·诠言訓》:“凡事人者,非以寶币,必以卑辭,事以玉帛,則貨殫而欲不饜,卑體婉辭,則諭説而交不結。”《二刻拍案驚奇》卷六:“﹝妻子﹞婉辭哄那丈夫道:‘我嫁你已多年了;女兒又小,你趕我出去,叫我那裡去好?’”《花月痕》第二回:“彼時我因春闈在邇,婉辭謝去。”
(2).婉言謝絕。 鄭觀應 《盛世危言》附錄《開平礦事略》:“﹝ 唐景星 ﹞欲禀請 傅相 ,留餘幚辦,自思才力綿薄,當即婉辭,并力勸速舉賢能。” 巴金 《<靳以選集>序》:“我不能信口開河,也不便寬待自己,所以我兩次婉辭,因為我寫不出像 柯靈 寫的那樣的序文。”
“婉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用含蓄、溫方式表達意思,避免直接或生硬的語言。例如:
表示以禮貌、含蓄的方式拒絕他人的請求或邀請。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辭海》或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婉辭指的是以文雅、委婉的語言表達感情或意思的一種修辭形式。它常用于表達否定、拒絕或批評等内容,以避免直接沖突或傷害對方的感情。婉辭常出現在書信、演講、辭職信等場合中,可以在傳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的同時,保持社交關系的和諧。
婉辭的拆分部首是女(女性),另外一個部首是辛(辛苦),總筆畫數為11劃。
婉辭是由古代漢字組成的,它在演變過程中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和曆史背景。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和交往方式,尤其是在文人雅士的信件中廣泛使用。隨着社會的發展,婉辭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交際方式,被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
《婉辭》的繁體字為「婉辭」。
古時候的「婉辭」寫作「婉辭」。古代字形裡的「女」表示這個詞的意思與女性關系密切,「辛」則表示表達婉轉辛辣的意思。
1. 婉辭拒絕了朋友的邀請,不想讓對方感到尴尬。
2. 在演講中,他巧妙地使用婉辭,表達了對政策的質疑。
3. 她用婉辭的措辭,委婉地表示了對同事工作能力的質疑。
1. 婉言:用委婉的言辭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
2. 委婉:用溫和、委婉的方式表示某種意思或态度。
3. 委曲:為避免沖突或達到自己的目标而委屈自己。
4. 委屈:受到不公平對待而感到痛苦或委屈自己。
5. 妩媚:形容女子溫柔、娴靜、文雅的樣子。
近義詞:委婉、委曲、婉轉
反義詞:直接、直率、刺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