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與的意思、其與的詳細解釋
其與的解釋
猶難道。《左傳·昭公十七年》:“其居火也久矣,其與不然乎。” 杜預 注:“言必然也。”
詞語分解
- 其的解釋 其 í 第三人物代詞,相當于“他(她)”、“他們(她們)”、“它(它們)”;“他(她)的”、“他們(她們)的”、“它(們)的”:各得其所。莫名其妙。三緘其口。獨行其是。自食其果。 指示代詞,相當于“那
- 與的解釋 與 (與) ǔ 和,跟:正确與錯誤。與虎謀皮。生死與共。 給:贈與。與人方便。 交往,友好:相與。與國(相互交好的國家)。 〔與其〕比較連詞,常跟“不如”、“甯可”連用。 贊助,贊許:與人為善。 取
專業解析
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與”并非現代漢語常用固定搭配,其含義需拆解為“其”和“與”分别理解,并考慮其在特定語境(尤其是古漢語或特殊結構)中的用法:
一、 “其”的核心含義
“其”主要用作代詞,在句中可指代:
- 第三人稱:相當于“他/她/它”或“他/她/它們的”。
- 例:《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
- 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些”。
- 例:《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将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那牛恐懼發抖的樣子。)
- 活用為第一/第二人稱:在特定語境下可活用為“我”或“你”。
- 例:王安石《遊褒禅山記》:“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我也後悔自己跟隨他們出來,而不能盡情享受遊玩的樂趣。)
- 語氣副詞:表推測、反問、祈使、期望等語氣。
- 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其誰曰不然?”(難道誰能說不是這樣呢?)
二、 “與”的核心含義
“與”是多功能詞,常見用法:
- 動詞:
- 給予:例:《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就給他一大杯酒。)
- 結交、親附:例:《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呢?)
- 贊許、同意:例:《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贊許的。)
- 介詞:
- 引進動作涉及的對象:相當于“和”、“跟”、“同”。
- 例:《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勢,有利的地理形勢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 引進比較對象:相當于“跟…相比”。
- 例:《墨子·公輸》:“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這就好像華麗的車子同破車子相比。)
- 為、替(較少見)。
- 連詞:
- 連接詞或短語:表示并列關系,相當于“和”、“及”。
- 例:《論語·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孔子很少談論利益、命運和仁德。)
三、 “其與”連用的理解
“其與”并非現代漢語的固定詞彙或短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分析:
- 代詞“其” + 連詞/介詞“與”:這是最常見的情況。
- “其”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 “與”連接後面的成分(名詞、代詞或短語),表示并列、伴隨或對象。
- 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見子服惠伯,告之故,且泣曰:‘……季孫之愛我,疾疢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疢不如惡石。夫石猶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孟孫死,吾亡無日矣!’ 惠伯曰:‘子其與之!’”(子服惠伯說:“您大概還是聽從孟孫(的意見)吧!”) 這裡“其”表推測語氣(大概),“與”是動詞(聽從、贊同),“之”指代孟孫。
- 代詞“其” + 動詞“與”:
- “其”作主語或定語。
- “與”作謂語動詞(給予、結交、贊許等)。
- 例:《論語·公冶長》:“子謂子産,‘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孔子評論子産說:“他有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的行為莊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養護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若在“其”後加“與”,如“其與民惠”,則可能意為“他給予百姓恩惠”(需上下文支持)。
- “其餘”的誤寫或古異體:在極少數情況下,“其與”可能是“其餘”的筆誤或古時異體寫法(但此說缺乏廣泛詞典依據,現代規範寫作“其餘”)。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 《漢語大詞典》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 《王力古漢語字典》 - 王力主編,中華書局出版。
“其與”不是一個獨立的現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拆解為“其”(主要作代詞)和“與”(主要作動詞、介詞、連詞),并緊密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理解。最常見的結構是“其”指代前文内容,“與”連接或引出後續成分。在現代漢語表達中,更常用且規範的表達是“其餘”或直接用“其”指代,并根據需要搭配“和”、“跟”、“給”等詞。
網絡擴展解釋
“其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
核心含義
在古漢語中,“其與”通常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難道”。例如《左傳·昭公十七年》中的句子:“其居火也久矣,其與不然乎?”(意為:它居于火星的位置很久了,難道不是這樣嗎?)。
-
詞性分析
- 其:作為代詞,指代前文提到的對象(如“他/它/他們”);
- 與:此處為語氣助詞,加強反問語氣,無實際詞彙意義。
二、使用場景
-
古文例句
多見于先秦文獻,如《左傳》《論語》等,用于強調某種事實或邏輯的必然性。例如:“其與不然乎?”(難道不是這樣嗎?)。
-
現代誤用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表示關系或關聯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其”與“與”兩字的拆分誤解。
三、補充說明
- 讀音:qí yǔ(注意“與”在此處讀第三聲)。
- 辨析:需與“其”作為代詞(如“其為人也”)或連詞(如“與其”)的用法區分開。
四、總結
“其與”是古漢語中的固定搭配,主要用于反問句,表達“難道”的語氣。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避免與“其”“與”的其他用法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皚皚筆柱嶓冢補白本補阙拾遺谄冒朝憲超踰城阖騁姿褫褐吃淩冰糧揣骨聽聲道師對外間接投資鈍根樊籠飯桶梵響撫訓扶支概心膏場綉浍鼓簧貴戚孤家寡人國火後娘懷愧瓠羹伎荷棱疊廉善砻習嫚娒美蔭盟文免疫力妙緒沕洋抹岸疲苶淺醉妾禦漆妃呿吸三陟上聖扇籠十刹海石首世祀壽紀絲镛素柰偉峻五大運動無吊下筵洩洩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