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傳說中的獸名。《山海經·海外南經》:“ 狄山 , 帝堯 葬于陽, 帝嚳 葬于陰。爰有熊、羆、文虎、蜼、豹、離朱、視肉。” 郭璞 注:“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也。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2).《史記·李斯列傳》:“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彊行者耳。” 司馬貞 索隱:“禽鹿猶禽獸也,言禽獸但知視肉而食之。《莊子》及《蘇子》曰:‘人而不學,譬之視肉而食。’ 揚子 《法言》曰:‘人而不學,如禽何異?’言不能遊説取榮貴,即如禽獸,徒有人面而能彊行耳”後因以借指禽獸。 元 張翥 《前出軍》詩之二:“男兒不封侯,百年同視肉。”
“視肉”一詞在古籍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理解:
形态特征
根據《山海經·海外南經》記載,視肉是狄山上的神獸之一,外形如牛肝,表面有眼睛,無内髒,具有再生能力(“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也。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與太歲的關系
後世學者如李時珍認為,視肉即“肉靈芝”(太歲),屬于粘菌複合體,自然界罕見。古籍稱其可食用且具藥用價值,如《本草綱目》記載“久食輕身不老”。現代生物學研究也發現類似生物(如1992年陝西發現的粘菌複合體),特征與《山海經》描述吻合。
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視肉”被引申為禽獸的象征,批評不進取之人如同“禽鹿視肉”,徒有人形而缺乏智慧(“人而不學,譬之視肉而食”)。
“視肉”本義為神話中的再生生物,後衍生出比喻義,現代考證傾向于其為粘菌複合體(太歲)。需注意不同文獻中的語境差異。
《視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看待肉體,通常用來形容男性對女性身材的欣賞和評估。
《視肉》的拆分部首是「⺆」(立刀旁)和「⺼」(肉旁),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4畫和9畫。
《視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該詞出現在賈寶玉和劉姥姥會面的情節中,描述了賈寶玉對劉姥姥手臂的欣賞。後來,這個詞逐漸被用來形容男性對女性身材的注重和欣賞。
《視肉》的繁體字為「視肉」。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視肉」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不過,大緻上還是由「⺆」和「⺼」兩個部首組成。
1. 他總是喜歡注視着美女的視肉。
2. 這個詞在現代社會中被廣泛運用,描述了男性對女性身體的欣賞。
相關的組詞可以包括「視覺」「美肉」「視線」等。
類似意思的詞語有「欣賞」「注視」「關注」等。
與「視肉」相反的詞語可能包括「忽略」「無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