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轻賫 ”。1.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约轻齎,絶大幕。”《汉书》引此文 颜师古 注:“轻齎者,不以輜重自随,而所齎粮食少也。一曰齎字与资同,谓资装也。”
2.携带少量资财。《后汉书·朱儁传》:“儁乃羸服间行,轻齎数百金到京师,赂主章吏,遂得刊定州奏。” 宋 苏轼 《论纲梢欠折利害状》:“所支钱米,决不能赡养其家,不免乞取,既冒深法,必须重赂,轻齎密行,交付其押纲。”
3.谓携带的资斧逐渐告罄。 唐 杜甫 《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餘波期救涸,费日苦轻齎。” 仇兆鳌 注:“本期餘波救涸,乃日久而齎资已竭矣。”一本作“ 轻賫 ”。
4.便于携带。《宋史·食货志下二》:“自当十钱行,以一夫而负八十千,小车载四百千,钱既为轻齎之物,则告牒为滞货,盐钞非得虚抬之息则不行。” 清 冯桂芬 《用钱不废银议》:“银之利在轻齎,不废其轻齎之利也。银之害在匱乏,不受匱乏之害也。”
5.轻赍银。《元典章新集·户部·钱粮》:“诸人告发仓官人等结揽轻賫,飞走官粮。”《明史·倪岳传》:“朝廷出帑藏给边,岁为银数十万。 山西 、 河 南输轻齎於边者,岁不下数十万。”参见“ 轻齎银 ”。
轻齎(qīng jī)是古汉语词汇,现多写作“轻赍”,指携带少量财物或轻便行装,多用于形容旅途简便或财物精简的情形。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指分量小,引申为“简便、不繁重”。
齎(赍)
原意为“携带财物”,《说文解字》释:“齎,持遗也。”段玉裁注:“持而予之曰齎。”
组合义
“轻齎”即“轻便携带”,强调行装或财物的精简性。
“轻齎 贾郡国,无所不至。”
指商人携带轻便货物周游各地经商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轻齎 以币代粮,省转运之劳。”
描述汉代以钱币替代粮食赋税,减轻运输负担的制度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汉书》)。
“士卒行轻齎 ,昼夜兼程。”
指士兵轻装行军以提高机动性 (来源:中华书局《宋史》)。
指便于携带的财物(如钱币、珠宝),与笨重的实物(如粮草)相对。
后扩展为“轻便行装”或“简从出行”,如《聊斋志异》中“轻齎 夜遁”形容轻装潜逃。
“轻便携带的财物;亦指轻装。”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指便于携带的金钱财物。”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
释“齎”:“装也,持也”,佐证其与财物携带的关联 (来源:中华书局影印本)。
虽属古语,但仍在历史、文学研究中高频出现。例如:
参考资料
“轻齎”是“轻赍”的异体写法,二者含义相同,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以下是对其词义的详细解释(综合多个来源整理):
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
指出行时携带的简易口粮,通常用于长途跋涉或军事行动中。
携带少量资财
表示轻装简行,仅携带必要财物,常见于形容商人或旅者轻便出行。
资财逐渐耗尽
引申为携带的钱财、物资因消耗而所剩无几,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轻齎绝大幕”即含此意。
便于携带的(物品)
形容物品轻便易携带,如轻齎类行李或工具。
轻赍银(专有名词)
古代赋税制度中的术语,可能指代某种折算后的银两形式,具体需结合史料进一步考据。
提示:该词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古籍或历史研究中,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若需深入考证,建议查阅《辞海》等权威辞书或相关文献。
哀慽包揽蔽惑兵强将勇布襦肠线赤熛齿印出的除害兴利丹窍颠仆抵死都邮锻沼凡徒管取龟龄鹤算鼓瑟何戡衡宇洪润黄金埒花孽胶船姬刘孔棘款啓揽掇狼角雷船类推连春两朝联席辽霫漏名名倡鸣动明征瞑子里内外牛享青腿牙疳青幢啓事日月参辰色谱盛况胜日爽信通廊同生王宇猥盛猥拙五威将咸肉校刻小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