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白蕤 ”。灌木名。即棫。可作藥用。《詩·大雅·棫樸》“芃芃棫樸,薪之槱之” 毛 傳:“棫,白桵也。” 鄭玄 箋:“白桵,相樸屬而生者,枝條芃芃然。”《文選·張衡<西京賦>》“木則樅栝椶柟,梓棫楩楓” 三國 吳 薛綜 注:“棫,白蕤也。” 李善 注:“棫,白桵。”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一:“兵部 杜員外 言,今 關中 有白蕤,棫樸也。芃芃叢生,民家多採作薪,且言煙與他木異。”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甤核》:“《爾雅》:‘棫,白桵。’即此也。其花實甤甤下垂,故謂之桵。”
“白桵”是一個中文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白桵(bái ruí)是一種灌木類植物的名稱,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指代“棫樹”[即小葉鼠李],屬于薔薇科植物。在《爾雅》等古籍中也被稱為“白蕤”,具有藥用價值。
如需更詳細的植物學分類或古籍原文,可查看漢典相關詞條(來源)。
《白桵》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指的是一種具有很高榮譽和聲望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名聲或地位非常高。
《白桵》的拆分部首是白(bái)和桵(jué),它有12個筆畫。
《白桵》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文獻通考》一書中,是清代學者錢大昕在這本百科全書中收錄的。這本書是一部系統整理曆代文獻的工具書,收錄了大量的古代文字和詞彙。
在繁體字中,白桵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白桵的字形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基本上保持了其現代寫法的特點。
1. 他是我們學校的白桵,成績優異,被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尊敬。
2. 這位藝術家憑借其出色的作品走紅,如今已成為藝壇的一顆白桵之星。
白桵花、白桵樹、白桵名、白桵子、白桵堂、白桵之稱
青雲、高材生、佼佼者、風雲人物
庸才、庸人、默默無聞、無名小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