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鬼主的意思、鬼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鬼主的解釋

唐 宋 時分布在 雲南 東部、 貴州 西部、 四川 南部 烏蠻 及兩 爨 部落首領的稱號。 唐 樊綽 《蠻書·雲南界内途程》:“大部落則有鬼主百家。”《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至 明宗 時, 巂州 山後 兩林 百蠻都鬼主、右武衛大将軍 李卑晚 ,遣大鬼主 傅能 、 何華 來朝貢。”《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四年》:“ 雲南王 異牟尋 欲内附,未敢自遣使,先遣其 東蠻 鬼主 驃旁 、 苴夢衝 、 苴烏星 入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鬼主"是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社會制度中的特殊稱謂,指唐宋時期南诏、彜族等部落政教合一的領袖。《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唐宋時期分布在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的稱號"(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冊)。

這一制度具有三個核心特征:

  1. 政教合一性質:鬼主既是部落政治領袖,又擔任宗教祭司,《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其"主祭祀,為衆酋長"(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民族史卷》)
  2. 世襲傳承體系:《新唐書·南蠻傳》載有"夷人尚鬼,謂主祭者曰鬼主,每歲戶出一牛或一羊,就其家祭之",說明其通過血緣關系繼承(來源:《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
  3. 區域性分布:主要存在于唐代的東爨烏蠻部落,地域涵蓋今雲南東部至貴州西部,《蠻書校注》記載"烏蠻種分七部落,一曰阿芋路,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蠻,五曰盧鹿蠻,六曰磨彌斂,七曰勿鄧。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則置小鬼主"(來源:向達《蠻書校注》)

該制度在元代逐漸消亡,《雲南志略》記載"自元政失宜,諸部相争,鬼主制度遂廢",其宗教職能被畢摩取代,政治權力則由土司繼承(來源:李京《雲南志略》)。

網絡擴展解釋

“鬼主”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義演變綜合理解:

一、曆史稱謂(主要含義)

唐宋時期對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地區烏蠻及兩爨部落首領的稱號。其特點包括:

  1. 統治方式:通過“鬼巫”(原始宗教儀式)進行治理,體現神權與政權結合的特點。
  2. 等級劃分:分為都鬼主、大鬼主、小鬼主,但各部落首領之間無固定隸屬關系,具有松散聯盟性質。
  3. 地域範圍:主要分布在今川滇黔交界地帶,如唐代文獻《蠻書》記載“大部落則有鬼主百家”。

二、文獻記載

  1. 《新五代史》提到巂州山後兩林百蠻都鬼主李卑晚遣使朝貢,說明其與中原政權存在聯繫。
  2. 《資治通鑒》記載雲南王異牟尋曾通過東蠻鬼主驃旁等人與唐朝溝通,反映其在地方政權中的中介角色。

三、其他語義(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詞典提及“鬼主”作為成語,解釋為“無法理解或難以解釋的事物”(如),但此用法在曆史文獻中未見佐證,可能與原意存在混淆。


建議:若用于曆史研究,建議優先參考《蠻書》《新五代史》等原始文獻;若涉及現代語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甄别。

别人正在浏覽...

哀榮暗劣倍谲鄙讷裨贊不自料乘風興浪初末淳壹蔥蔥當口兒斷葘督看恩将仇報鳳翎楓木跟腳裡攻疾防患宮者诟靳垢染诟噪赫濯紅裝化整為零恢大炯爾舉錯老先劣下胪歡麻黂摹刻陌路哪塊偏鑒前仆後踣牽擾遣獄之化窮頭曲當散沒上略商洛隋文帝彈撥檀弓鐵山碎铤金童土投寄頭頭團結徒爾脫口萬别千差文鲂烏青無時無刻笑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