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親耕的意思、親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親耕的解釋

古禮。天子于每年正月親自到田間耕作,表示重農。《禮記·祭統》:“天子親耕於南郊,以共齊盛。”《穀梁傳·桓公十四年》:“天子親耕,以共粢盛。” 漢 桓寬 《鹽鐵論·授時》:“故春親耕以勸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親耕"是中國古代禮制中的重要儀式,指帝王或諸侯親自參與農耕活動,以倡導重農務本的傳統價值觀。該詞由"親"(親自)與"耕"(耕作)構成,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的籍田禮制度。

從詞義發展來看,《禮記·月令》記載:"天子親載耒耜……躬耕帝籍",表明周天子通過執耒耜耕作的行為,完成祭祀社稷的禮儀程式。漢代班固在《漢書·文帝紀》中記載文帝"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将這一行為提升為勸課農桑的國家政策。至清代,《清史稿·禮志》仍保留"皇帝親耕"的典章,使用金犁黃牛在先農壇行耕耤禮。

該儀式包含三層文化内涵:其一象征"以農立國"的治理理念,《呂氏春秋》強調"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的示範作用;其二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通過儀式溝通天地;其三衍生出"躬耕隴畝"等成語,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即借用該詞的文化意象。

現代漢語中,"親耕"仍用于形容領導者深入基層的行為,如《人民日報》曾用"領導幹部當有親耕精神"比喻務實作風。在詞典釋義體系裡,《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禮。天子于每年正月率諸侯親自耕田的典禮",強調其禮制屬性與社會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親耕”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儀制度,主要指天子或皇帝親自參與農耕活動,以表達對農業的重視。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親耕”由“親”(親自)和“耕”(耕種)組成,字面意為親自耕作田地。其核心含義是古代帝王在每年孟春時節下田耕作,作為重農勸農的表率。這一行為不僅是禮儀形式,更被賦予政治象征意義,體現“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

二、曆史背景與禮儀流程

  1. 起源與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禮記·祭統》“天子親耕于南郊”和《穀梁傳》“天子親耕,以共粢盛”,表明周代已有此禮制。

  2. 明清時期的具體實施

    • 時間:仲春亥日
    • 地點:北京先農壇
    • 流程:先祭祀神農氏,後皇帝扶犁耕田,實際耕作面積限定為“一畝三分地”(象征性耕地)。

三、文化意義

  1. 政治象征
    通過帝王身體力行,傳達“勸課農桑”的治國思想,如漢代桓寬《鹽鐵論》提到“春親耕以勸農”。

  2. 禮制配套
    與“王後親蠶”形成對應體系,共同構成古代國家祭祀與生産禮儀的雙重規範。

  3. 成語擴展
    現代引申為“親自參與實際工作”的比喻義,強調領導者需躬身實踐。

四、相關典故

《谷梁傳》記載,天子親耕所獲糧食用于祭祀,後妃親蠶所得絲綢制作祭服,形成“耕蠶禮制”的完整鍊條。明代文獻中還有“行禮畢自扶犁耕地”的具體場景描述。

(注:如需了解曆代親耕禮儀的完整演變,可查閱《禮記》《明史·禮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澳大利亞鏖戰冰槊碧蛆長談闊論塵寰垂稱楚絶調均笲菜發塔法相奉遺槁梧耕市廣州市過去未來鼓奏旱隊悍将合演和悅喉擦音環回湔祓家信極大界境今蟬蛻殻錦緞穄子朘耗孔尚任垮杆榄糖理屈詞窮戾色六月飛霜馬流旄車門觀廟勝貧伧罄窮親生子女佺喬觑付日射角柔仁三教布衣順坦說夷祀享天開圖畫忝踰提燈兀突霄壤消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