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禮。天子于每年正月親自到田間耕作,表示重農。《禮記·祭統》:“天子親耕於南郊,以共齊盛。”《穀梁傳·桓公十四年》:“天子親耕,以共粢盛。” 漢 桓寬 《鹽鐵論·授時》:“故春親耕以勸農。”
“親耕”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儀制度,主要指天子或皇帝親自參與農耕活動,以表達對農業的重視。以下是詳細解釋:
“親耕”由“親”(親自)和“耕”(耕種)組成,字面意為親自耕作田地。其核心含義是古代帝王在每年孟春時節下田耕作,作為重農勸農的表率。這一行為不僅是禮儀形式,更被賦予政治象征意義,體現“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
起源與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禮記·祭統》“天子親耕于南郊”和《穀梁傳》“天子親耕,以共粢盛”,表明周代已有此禮制。
明清時期的具體實施
政治象征
通過帝王身體力行,傳達“勸課農桑”的治國思想,如漢代桓寬《鹽鐵論》提到“春親耕以勸農”。
禮制配套
與“王後親蠶”形成對應體系,共同構成古代國家祭祀與生産禮儀的雙重規範。
成語擴展
現代引申為“親自參與實際工作”的比喻義,強調領導者需躬身實踐。
《谷梁傳》記載,天子親耕所獲糧食用于祭祀,後妃親蠶所得絲綢制作祭服,形成“耕蠶禮制”的完整鍊條。明代文獻中還有“行禮畢自扶犁耕地”的具體場景描述。
(注:如需了解曆代親耕禮儀的完整演變,可查閱《禮記》《明史·禮志》等典籍。)
《親耕》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親自去耕種農田。耕種是農民進行農業生産的基本活動之一,親耕就是指親自去進行農田的耕種工作。
《親耕》的部首是「亻」(人),它是一個字的左邊的部分。而《親耕》總共有8個筆畫,這是将每個筆畫的順序寫下來所得出的。
《親耕》是一個由簡體字組成的詞語,所以對應的繁體字就是「親耕」。繁體字在傳承古漢字的同時也保留了一些特定的文化意義。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親耕」兩個字的形狀和現代有所不同。具體來說,「親」的字形比較繁雜,「耕」的字形則更加樸素,但整體上可以辨認出與現代寫法的相似之處。
1. 爺爺經常親耕田地,以确保家庭有充足的糧食收成。
2. 在現代生活中,很多人已經疏遠了親耕的體驗。
3. 我們應該鼓勵年輕人關注農田,親耕體驗帶給人們很多啟示。
親耕的相關詞語有:親種、親力親為、親臨、親自栽培。
親耕的近義詞包括:親自動手、親自耕作、執耒親耕。
親耕的反義詞可以是:代耕、雇傭工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