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和地,天地之間。 元 張養浩 《得子強也書詩以答之》:“緬思霄壤間,實與逆旅均。” 明 沉鲸 《雙珠記·京邸叙親》:“羨名傾霄壤,靈異動君王。”
(2).比喻相去極遠,差别很大。《隸釋·漢石經論語殘碑》 宋 洪適 釋:“觀遺經字畫之妙,非 蔡中郎 輩不能為,以 黃初 後來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王渙》:“常為《惆悵詩》十三首……膾炙士林。在晚 唐 諸人中,霄壤不侔矣。”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五》:“而兄弟前後,成敗霄壤,後起者勝,孰知其故。” 梁啟超 《新民說》十一:“夫同在 東亞 之地,同為 黃 族之民,而何以一進一不進,霄壤若此。”
“霄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āo rǎ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霄”指天空,“壤”指土地,組合後字面意為“天與地”,常用來比喻差距極大、相去甚遠的事物或狀态,如“霄壤之别”。
本義
指天地之間的空間,如元代張養浩詩句“緬思霄壤間,實與逆旅均”(《得子強也書詩以答之》),描述天地之廣袤。
比喻義
強調極端懸殊的對比,例如:
“壤”在古漢語中本指松軟的土壤(如《說文解字》“柔土也”),後引申為土地、疆域等,與“霄”組合後形成鮮明的高低對比意象。
霄壤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内涵和象征意義。它拆分的部首是雨和土,共有15個筆畫。據史書記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禮記·曲禮》中,用來形容天空和大地的廣闊和遼遠。
霄壤來源于古代人對自然景觀的觀察和感悟。霄壤的本義是指天空和地面之間的無邊界的廣袤。其中,“霄”表示高而遙遠的天空,多用來形容天空的遼闊無際;“壤”則表示堅實的土地,多用來形容大地的廣袤雄偉。這個詞語中的“霄”和“壤”相互映襯,形成了一種天地相通的氣勢與力量。
在繁體字中,霄壤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變化。同時, 根據曆史記載和研究,古代對霄壤這個詞的拼寫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古代書法作品中,霄壤常用以下幾種古漢字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霄壤的例句:
一些與霄壤相關的組詞包括:“霄漢”、“壤北”等。其中,“霄漢”指的是高懸的天空,常用來形容廣闊無垠的天幕;而“壤北”則指大地的北方,通常用于描繪廣袤壯闊的北方土地。
與霄壤的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天地”、“遼闊”、“廣袤”等。而與霄壤的意義相反的詞語則可以是:“狹小”、“狹窄”等。
總之,霄壤是一個形容天空和大地無邊界廣闊的詞語,它蘊含着人們對自然景觀的敬畏和對生命無限可能的向往。【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