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兇悍的容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邵女》:“女乃約略經絡,刺之如數。自此平復,果不復病。彌自懺悔,臨下亦無戾色。”
“戾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兇悍、暴戾的容色或神情,常用于形容人面部顯露的兇狠之态。
該詞出自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邵女》。原文中描述主角性格轉變後,對待下屬不再有兇悍之色:
“彌自忏悔,臨下亦無戾色。”
(意為:自我反省後,對待下屬不再露出兇悍的神情。)
主要用于古代文學作品或曆史描述,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可聯想為“兇相”“厲色”,反義詞則為“慈色”“和顔”。
該詞在現代詞典(如《漢語大詞典》)中仍保留釋義,但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聊齋志異》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戾色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人的面色、神态或表現出的情緒。它形容人臉上所呈現出的不悅或怒氣等不良情緒,通常指面色陰沉、冷淡、威脅或暴虐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戾色的部首是戈,總共是9個筆畫。
來源:戾色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卷九十八下》中,描述了當時魏國權臣曹爽的神情不悅。後來逐漸被廣泛運用于文學、詩詞等領域。
繁體字:戾色的繁體字為戾色。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對戾色的寫法在某些方面稍有不同。例如,戾可以寫成戻、斥等形體。色有時可以寫成聶、斥、紙等形體。
例句:
1. 他臉上綻放出戾色,讓人感到一陣寒意。
2. 他滿臉戾色地盯着我,讓我感到非常的不安。
組詞:戾态、戾氣、威戾。
近義詞:威嚴、兇惡、兇悍。
反義詞:和藹、溫和、和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