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少。《新唐書·李巽傳》:“職廢不振,賦入朘耗。”
“朘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ān hào,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逐漸減少、消耗”,常用來描述事物隨時間推移而持續縮減的狀态,例如資源、財富或賦稅的減少。
引申義
也可表示“被剝削、搜刮”,暗含被動削減的意味,如“賦入朘耗”即指賦稅收入被逐漸侵吞或減少。
《新唐書·李巽傳》
例句:“職廢不振,賦入朘耗。”意為因政務荒廢,賦稅收入逐漸減少。
《漢書·董仲舒傳》
提到“日削月朘”,進一步印證“朘”表示持續性縮減。
“朘”的解析
“耗”的解析
多用于書面語境,如描述經濟衰退(“財政朘耗”)、資源枯竭(“能源朘耗”)或曆史文獻中的賦稅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朘耗是一個負面詞彙,形容事物的損耗或消耗。
朘耗的部首是木,共有11個筆畫。
朘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而後用其朘耗。”在繁體中,朘耗被寫作「損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朘耗的字形是「朒耗」,由兩個部分組成,右邊的部首木表示木材,左邊的「山」是一個帶狀的部分,在原始的字形中象征人的腦袋。
1. 不合理的經營模式導緻公司的資源朘耗嚴重。
2. 長期的戰争使得國家的財力朘耗殆盡。
朘耗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因為它自身已經包含了負面的意義。
消耗、損耗、耗費
積累、儲存、節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