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貧賤的人。 明 徐渭 《賞無極墓志銘》:“會國喪,長吏掩捕色服者數人,将贖其錢以充一公饋,以屬君,君曰:‘貧傖耳。貧何以備縞?’”
(2).貧賤。 清 張芳 《徵刻唐宋秘本書論略·論藏書宜刻》:“百物之所需,其未有也,搰搰然用力以求其有,有矣不必備,備矣不必貴,貴矣不必美,貧傖之家有與備已耳,通門巨室則必期於貴且美矣。”
“貧伧”并非現代漢語中的規範用詞,可能是“寒伧”的誤寫或方言表達。以下為相關解析:
注:語言使用需注意規範性,生造詞彙可能造成理解障礙。
《貧伧》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形容貧窮、丑陋、不幸等。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人物的外貌和境況。
《貧伧》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貝”,右邊的部首是“臣”。拆分後的筆畫為13畫。
《貧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它首次見于《文選·司空表》一文中。在古代,經常使用《貧伧》來描繪表達貧窮和丑陋的形象。
《貧伧》的繁體字是「貧伧」,在繁體字系統中保留了原詞的形态和結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貧伧》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貧賸」。字形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但仍保留了代表貧窮、丑陋意義。
1. 他的相貌貧伧不堪,沒有人願意和他交往。
2. 家境貧伧的他隻能靠打工來維持生計。
1.貧窮
2.貧瘠
3.貧苦
4.貧困
5.丑陋
6.不幸
1.貧窮
2.貧瘠
3.貧苦
4.貧困
1.富有
2.美好
3.幸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