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亭榭的意思、亭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亭榭的解釋

亭閣台榭。 南朝 齊 謝朓 《三日侍宴曲水代人應诏》詩:“極望天淵,曲阻亭榭。” 唐 馮贽 《雲仙雜記》卷四:“ 霍定 與友生遊 曲江 ,以千金募人竊貴族亭榭中蘭花插帽。” 清 龔自珍 《調笑》詞之一:“花下,花下,金碧朝陽亭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亭榭”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見的兩種建築形式,通常作為組合詞使用,泛指園林中供人休憩、觀景的精緻建築。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 亭:指四面開放的小型建築,有頂無牆,多由柱子支撐。常見于園林、山間或路邊,功能以遮陽避雨、短暫休憩為主(如“湖心亭”“長亭”)。
    • 榭:多建于水邊或高台上,木結構為主,常帶有平台和欄杆,兼具觀景與休憩功能。例如《隋唐演義》描述“堤上百步一亭,五十步一榭”,體現其臨水特性。
  2. 建築特點對比

    • 亭:造型簡潔輕盈,平面多為圓形、方形或六角形,如北京頤和園的“知春亭”。
    • 榭:結構較亭複雜,常與水體結合,如蘇州拙政園的“芙蓉榭”半架于水面,形成“水榭”的典型樣式。
  3. 文化意蘊

    • 二者均體現“天人合一”的造園理念,南朝謝朓詩句“極望天淵,曲阻亭榭”,展現亭榭與自然景觀的融合。
    • 明代計成《園冶》提出“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強調根據環境選擇建築形式的設計思想。
  4. 延伸用法

    • 作為形容詞時,可形容建築或景觀的雅緻(如“亭榭玲珑”),但此用法現代較少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園林中的亭榭實例,可參考《園冶》等古籍或古典園林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亭榭的意思

亭榭(tíng xiè)是一個漢語詞,可以指建築物的名稱,也可以用來形容特定的場所或景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亭(ㄊ一ㄥˊ)的部首是亠,總共有7畫。

榭(ㄒ一ㄝˋ)的部首是木,總共有14畫。

來源和繁體

亭榭是兩個漢字的組合,亭的字源自《說文解字》,榭的字源自《康熙字典》。因為兩者都是簡體字,所以沒有相應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亭”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但“榭”字在古代的寫法有所不同。古代的“榭”字是“檞”加上“木”的組合,表示一種裝飾建築物的結構。

例句

1. 在公園裡有一座精美的亭榭。

2. 清晨,湖畔的亭榭上籠罩着薄霧。

3. 這幅畫中描繪的是一處古老的亭榭。

組詞

亭台樓閣、榭觀、亭長、亭亭玉立。

近義詞

亭子、樓閣、亭台。

反義詞

地面、平地、平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