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沆瀣一氣的意思、沆瀣一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沆瀣一氣的解釋

[act in collusion with;wallow in the mire with;like attracts like;people of the same ilk] 唐科舉考試中,考官崔沆取中了一名叫崔瀣的考生,有人嘲笑道:“座主門生,沆瀣一氣”(見 錢易《南部新書》)。後比喻意趣投合的人勾結在一起

詳細解釋

宋 錢易 《南部新書》戊集載, 唐 代 崔瀣 參加科舉考試,被考官 崔沆 錄取。當時有人嘲笑說:“座主門生, 沆 瀣 一氣。”後用以喻氣味相投的人聯結在一起。多用于貶義。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某太醫》:“天之報施老奴者,如此不爽,縱有百子,亦必沆瀣一氣,豈復有以德報怨者?” ********* 《倫敦被難記》三:“舟中員司未必與使館沆瀣一氣,其中安知無矜憫予而為予援應者?” 祖慰 《被礁石劃破的水流》:“呸!還讓我當你的助手,沆瀣一氣,為虎作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沆瀣一氣”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àng xiè yī qì,原指氣味相投的人自然結合,後多用于貶義,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相互勾結。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典故

該成語源自唐代科舉故事。據宋·錢易《南部新書》記載,主考官崔沆在乾符二年錄取了考生崔瀣,因兩人名字連讀為“沆瀣”,時人戲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最初并無貶義,僅形容兩人關系密切,但後世逐漸演變為諷刺品行不端者相互勾結的負面含義。


二、語義解析

  1. 本義與引申

    • “沆”指夜間的水氣,“瀣”為露氣,古人認為二者自然融合,故引申為“氣味相投”()。
    • 後因科舉典故的傳播,演變為貶義,特指壞人勾結、狼狽為奸()。
  2. 用法特點

    • 貶義色彩:多用于描述官員腐敗、惡勢力聯合等負面場景()。
    • 語法結構: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或賓語,如“官商沆瀣一氣,損害百姓利益”。

三、例句與近反義詞


四、語義演變争議

部分資料(如)指出,該成語最初為中性甚至褒義,但自宋代起逐漸固化貶義。現代語境中已無中性用法,需注意避免誤用。


“沆瀣一氣”從自然現象到科舉轶事,最終成為諷刺勾結的經典成語,體現了漢語語義的豐富演變。使用時需緊扣其貶義屬性,避免混淆。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南部新書》《孽海花》等古籍及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沆瀣一氣的意思

詞語“沆瀣一氣”意指某種行為或言談風格等帶有不誠實、虛假、無恥等負面特質,形容人的品行惡劣、言行不正,缺乏底線、原則。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康熙字典》中将“沆瀣一氣”拆分為:水部(沘)+ 火部(煕)+ 一 + 氣。

其中“沘”字部首為“水”,總筆畫數為7;“煕”字部首為“火”,總筆畫數為13。

來源

“沆瀣一氣”一詞的來源相對較為模糊,沒有确切的記載。在《莊子·外物》一篇中出現了“無稽之談,沆瀣一氣”的用法,此處可視作此詞的誕生之初。

繁體

繁體字為「濺麤ㄧ棄」,其中「濺」字為「水」部,「麤」字為「火」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作“沆瀣一氣”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現存古籍中尚未發現保留完整的古漢字寫法。因此,當前使用的寫法即為“沆瀣一氣”。

例句

1. 他的言辭虛假而無恥,整個人散發着沆瀣一氣的氣息。

2. 這個政客總是以沆瀣一氣的方式行事,完全不顧及人民的利益。

3. 這篇文章充斥着沆瀣一氣的詞句和内容,毫無真實性可言。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沆瀣一氣行為、沆瀣一氣言論、沆瀣一氣作風

近義詞:言而無信、虛僞、奸詐

反義詞:誠實、正直、剛正不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