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觞醳的意思、觞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觞醳的解釋

酒。《文選·顔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肴蔌芬藉,觴醳泛浮。” 劉良 注:“觴醳,酒也。” 南朝 梁 劉孝綽 《侍宴集賢堂應令》詩:“綢繆參宴笑,淹留奉觴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觞醳”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shāng yì,主要用于文學作品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觞醳”指代酒,屬于古代對酒的雅稱。其中:

    • “觞”原指古代盛酒的器皿(如《說文解字》中提到“觞,爵實曰觞”),後引申為飲酒或酒宴;
    • “醳”在古語中亦與酒相關,二者組合後整體指酒。
  2. 文學用例
    該詞常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文,例如:

    • 顔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肴蔌芬藉,觴醳泛浮”,劉良注:“觴醳,酒也”;
    • 南朝梁劉孝綽《侍宴集賢堂應令》詩:“淹留奉觴醳”,描述宴飲場景。
  3. 語境特點
    多用于描繪宴會、飲酒賦詩的雅緻場景,帶有文言語境色彩,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注疏或相關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觞醳

觞醳(shāng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酒杯中的酒液”。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觜”和“貝”,其中“觜”是指動物的嘴巴,而“貝”則代表貝殼、寶貝等概念。觞醳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角”、“口”和“貝”,總共有13個筆畫。

“觞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見于《詩經·韓奕》中:“王于翟,酌醴酒。” 這句詩意味着王者在祭祀時向神明獻上酒杯中的醴漿。醴漿是古代漢族祭祀中用于奠祭的酒,所以可以将“觞醳”理解為奠祭中的酒液。

在繁體字中,觞醳的書寫形式為“觴醯”。觴的“月”代表了刑罰、月份等含義,而醯的“虍”則代表了古代軍旗上的虎頭圖案。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觞在古代常常寫作“觴”,醳則寫作“醹”。觴的下方是象征席地坐的“隹”字旁,醹的底部則是象征水的“氵”部首。

以下是觞醳的例句:

1. 難得的宴會上,他們舉起觞醳,祝福彼此的幸福和健康。

2. 辭舊迎新之際,家家戶戶都擺上了裝滿觞醳的酒杯。

3. 在古代,奉觞醳才能表示對神明的敬意。

一些與觞醳相關的組詞有:觞情(祭祀時的酒宴情感)、酒觞(奠祭中的酒杯)、酒液等。

觞醳的近義詞可以是酒液、酒汁等表示酒的液體。

觞醳的反義詞則可以是空杯、杯空等暗示沒有酒液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