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惑。麋,通“ 迷 ”。 馬王堆 漢 墓帛書《道原》:“無好無亞(惡),上用□□而民不麋惑。”
“麋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麋”在此處并非指動物“麋鹿”,而是假借為“迷”,屬于古代漢語中常見的音同/近字替代現象。
馬王堆漢墓帛書《道原》中的例句:“無好無亞(惡),上用而民不麋惑。”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學術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馬王堆帛書相關研究文獻。
麋惑(mí huò)這個詞在漢語裡有着特殊的含義,它形容一個人心神不甯、困惑不解的狀态。人們常用它來形容深陷于困境或迷茫中的人。
從字形構造來看,麋(mi2)的部首是鹿,它象征了鹿的形态;而惑(huò)的部首是心,表明了人心受困惑的狀态。麋這個字共包含了10個筆畫,而惑這個字則有12個筆畫。
麋惑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韓融傳》中,但具體的來源及用法則已不可考。在繁體字中,麋惑被寫作麋惑。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與現代有所不同。麋在古代寫作麋,惑則寫作惑或忄或忒。
1. 他心裡麋惑不安,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挑戰。
2. 經曆了失敗與挫折後,她感到麋惑萬分,不知道未來的道路該怎麼走。
組詞:麋角(麋角代指鹿角,喻指極其珍貴的寶物)
近義詞:困惑、迷茫
反義詞:清醒、明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