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閱簿籍。《北史·李迂哲傳》:“子孫參見,或忘其年名者,披簿以審之。”
“披簿”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披簿”讀作pī bù,字面含義為翻閱簿籍。其中:
作為成語使用時,其含義進一步延伸為仔細查閱、深入研究。這一用法源于古代官府管理文書的方式:重要事務需記錄在簿冊中,查閱時需展開冊籍逐條核對,故“披簿”隱含嚴謹審慎的态度。
《北史·李迂哲傳》記載:“子孫參見,或忘其年名者,披簿以審之。”
此處指通過查閱家族名冊确認子孫的姓名與年齡,體現了“披簿”的實際應用場景。
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等高權威來源,并輔以《北史》文獻例證。低權威網頁(如3、5、7)補充了拼音及單字釋義,但核心内容與高權威來源一緻。
披簿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打開或翻看賬簿、賬本的意思。當一個人需要檢查或核對賬目時,他需要披簿來查看詳細的記錄。
披簿的拆分部首是扌和竹,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披簿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財務記賬方式。在古代,人們将賬目記錄在竹簡、紙張或其他材料上,這被稱為簿。當人們要查看這些賬目時,他們會把簿打開或翻看,即披簿。
在繁體字中,披簿仍然保持相同的寫法,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披簿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批簿”,其字形相對簡單,僅由扌和龷兩個部分組成。
1. 他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披簿核算公司的財務。
2. 政府官員需要定期披簿審查公共資金的使用。
1. 組詞:披簿無誤、披簿查賬、披簿沿革
2. 近義詞:翻閱賬簿、查看記錄、核對賬目
3. 反義詞:閉卷、不予查閱、不打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