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蠱惑世人。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職掌紀略》:“極厭憎釋教,以為惑世誣民,最宜擯絶者。”《豆棚閑話·陳齋長論地談天》:“但我自有生以來,凡所聞見,皆其惑世誣民,蠹財 * 之事,深可厭惡。” 清 魏源 《<書古微>例言上》:“且燬僞 孔 《傳》、僞 孔 《疏》及 蔡沉 《集傳》,别頒新《傳》新《疏》,而後不至於惑世誣民。”
“惑世誣民”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huò shì wū mín,屬于并列式四字成語,含貶義。
2. 釋義
指通過謊言、欺騙等手段迷惑世人,尤其強調對普通民衆的誣陷和誤導。其核心含義是批判利用虛假信息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3. 出處與例句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政治欺騙、謠言傳播或虛假宣傳等行為,常見于對社會亂象的指責。例如揭露某些團體為謀利而散布不實言論時,可用此成語。
5. 近義與延伸
近義詞如“蠱惑人心”,但“惑世誣民”更側重對民衆的直接誣陷。需注意其貶義屬性,使用時常帶有強烈批判色彩。
《惑世誣民》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以謊言、欺騙、誣陷等手段來迷惑社會、冤枉好人。
《惑世誣民》的拆分部首是心字旁和言字旁,部首分别是忄和言。
《惑世誣民》的總筆畫數是14畫。
《惑世誣民》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朝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形容鄧艾的一篇刺激辭令。
《惑世誣民》的繁體字寫作「惑世誣民」。
在古時候,「惑世誣民」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其意思和結構基本相同。
他利用謊言來惑世誣民,導緻無辜者遭到冤枉。
誣民、惑世、惑衆、欺世、冤枉等。
冤枉、誣陷、栽贓。
清白、公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