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裡遠的路程,須從邁第一步開始。比喻事情總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而成。語出《老子》:“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唐 白居易 《溫堯卿等授官賜绯充滄景江陵判官制》:“夫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苟自強不息,亦何遠而不屆哉?” 夏衍 《<學人談治學>代序》:“千裡之行,始于足下,要建築百丈高樓,不先打好地基是不行的。”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是道家經典中的名句,蘊含深刻的哲理。其詳細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字面指走千裡遠的路程,需從腳下第一步開始。比喻任何宏大目标的實現,都需從基礎、細微處着手,強調積累與行動的重要性。
深層寓意
此句通過“千裡”與“足下”的對比,說明成功源于點滴積累,需腳踏實地、循序漸進。與《道德經》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形成呼應,強調量變到質變的規律。
原文引用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此處以自然現象類比,闡述事物發展的漸進性。
語法與用法
主謂結構,可作謂語、定語,用于勸誡或論述堅持與積累的重要性。例如:“創業如‘千裡之行,始于足下’,需從最小可行性産品做起。”
此句常用于教育、職場等領域,鼓勵人們克服畏難情緒,重視行動力。例如:
如需更完整的古文背景或延伸解讀,可參考《道德經》相關注釋或權威詞典。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說任何偉大的事業或長遠的計劃都要從腳下開始。這句話傳達的是行動的重要性,即隻有踏出第一步,才能實現目标。
根據《康熙字典》,《千裡之行,始于足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止”和“足”,其筆畫數分别是4和7。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部名叫《莊子》的哲學著作。其中記載了一位叫做弈者南陽的智者的故事。這個成語出自《齊物論》,意為任何事情的開始都要從自己手上做起。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部分字的字形和簡體字略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使用了較為繁複的字形。
以下是一個例句:“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偉業,就要有勇氣邁出第一步,因為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相關的組詞有:旅程、開始、先行、腳印等。
近義詞包括:萬事起頭難、不積跬步難以緻千裡。
反義詞包括:一蹴而就、四兩撥千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