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達成。《詩·周頌·武》:“嗣武受之,勝 殷 遏劉,耆定爾功。” 毛 傳:“耆,緻也。” 高亨 注:“定,成也。”《晉書·樂志上》:“纂 宣 之緒,耆定厥功。”
(2).平定。 宋 嶽珂 《桯史·成都貢院》:“議以為 乾德 平僭僞,雖鸞輿不親幸,而耆定一方,實為雋功。” 章炳麟 《五無論》:“ 中國 之詩,《風》以道淫,《雅》《頌》以道殺。而言淫者,以‘窈窕’‘好逑’文之,言殺者,以‘神武’‘耆定’文之。”
耆定是漢語中的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武力征服、平定天下,強調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實現疆域的穩固與統一。該詞蘊含“以武力緻安定”的深層語義,常見于描述帝王功業或重大曆史事件。以下是詳細解析:
“耆”通“稽”
“耆”為“稽”的假借字,本義為“至、緻”,引申為“達成目标”。《說文解字》釋“稽”為“留止也”,後衍生“考核”“達成”之意。在“耆定”中,“耆”取其“緻”的動詞屬性,指向通過強力手段實現結果。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卷六。
“定”的語義
“定”指安定、穩固,如《周易·家人卦》彖傳“正家而天下定矣”,強調從混亂到有序的狀态轉變。在“耆定”中,“定”為結果性目标,與“耆”構成動賓結構。
來源:王弼《周易注》(中華書局,2011年)卷四。
《詩經》中的原始語境
《周頌·武》載:“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鄭玄箋注:“耆,老也;定,成也。武王伐纣,緻定其功。”此處“耆定”指武王以武力終結殷商暴政,奠定周朝基業。
來源:鄭玄《毛詩鄭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卷十九。
曆史典籍的延續
《漢書·刑法志》稱“耆定武功”,描述漢高祖統一天下;《宋史·樂志》亦用“耆定寰宇”歌頌宋太祖結束五代割據。兩例均凸顯武力統一的權威性。
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卷二十三;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卷一百三十二。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以武力平定天下”,引《詩經》《漢書》為證,強調其“武力征服”的核心語義。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卷八,第109頁。
《辭源》
注:“耆,緻也;定,安也。謂以緻安定”,并指出“耆”為“稽”之假借,與“定”合成“達成安定”之義。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三冊,第2546頁。
“耆定”從先秦至後世,始終與“王朝更疊”“疆域統一”關聯,成為歌頌君主開國功業的典型用語。其隱含的“以戰止戰”思想,反映古代中國對“武力合法性”的辯證認知——唯有終結亂世,方能實現長治久安。這一概念亦深刻影響“武功文治”的傳統政治哲學。
來源:葛兆光《中國思想史》(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一卷,第89頁。
“耆定”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
該詞存在“智慧決斷”與“達成/平定”兩種釋義差異,源于古今用法演變: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典用例,可參考《詩經》《晉書》等文獻原文。
八節薄薄褒義詞觱沸棌椽不斲彩帶廁篦搓澡道署蹈襲前人多哇飛蛾赴焰廢缺憤世嫉俗噶啷啷弓腰人瑰卓海壖行濁言清鶴書禍福相倚蹇亢郊關戒碑禁鼎一脔灸刺骒駝口白骙骙辣忽忽老鼠淚绡率府麻胡子虐使佞譽驽頓纰妄仆數氣禁青水皂白輕佚绮詩泣珠全身遠害認确軟綿綿三湯兩割山妖折臂三公私譴鎖匠探龍颔碳水化合物陶正維綸楲窬委政無所住小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