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碑的意思、戒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碑的解釋

即戒石。 清 高士奇 《天祿識馀·戒碑》:“ 宋太宗 立郡國戒碑‘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乃 景煥 ,《野人閒語》書中語也。又雲摘 蜀王 孟昶 之文。”參見“ 戒石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戒碑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府或公共場所樹立的刻有警戒、規勸内容的大型石碑。這類石碑以文字為載體,通過醒目的形式傳遞道德準則或政令規範,具有教化民衆、約束官吏的社會功能。該詞由"戒"(警戒、告誡)和"碑"(刻字石料)複合構成,最早可追溯至五代後蜀時期。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太宗曾将後蜀主孟昶頒布的《頒令箴》濃縮為十六字戒石銘,命各州縣刻碑立于官署:"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此類戒碑多采用陰刻技法,碑文内容常引用儒家經典,如《尚書》《禮記》中的訓誡語句,體現古代"以石為鑒"的治理智慧。

現存最著名的戒碑遺存為河南内鄉縣衙博物館的清代戒石坊,其形制為三門四柱式石構建築,正中镌刻"公生明"三字,兩側立柱分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聯句,構成完整的警示體系。此類文物現多被列為重點保護對象,其拓片收錄于《中國曆代官箴集成》等文獻彙編。

網絡擴展解釋

“戒碑”是古代官府中用于警示官吏的石碑,又稱“戒石”。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戒碑是刻有警戒官員銘文的石碑,通常立于地方官署内,内容多與廉政愛民相關。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固定文字提醒官員恪守職責。

  2. 曆史典故
    宋代宋太宗曾下令全國郡縣立戒碑,碑文為:“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此内容最初源自五代後蜀君主孟昶的《令箴》,後被宋太宗精簡采用。

  3. 詞源演變

    • “戒”含防備、警示之意,如“戒驕戒躁”;
    • “碑”指刻字立石為記。
      二者結合形成專指警示官吏的碑刻名稱。
  4. 相關延伸
    戒碑與“戒石”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明清時期仍有沿用。其内容體現了古代“以民為本”的治理思想,具有鮮明的政治教化功能。

注:如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地域分布案例,可參考《天祿識馀·戒碑》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背臨彼己比驅部寄乘槎綢紋紙船到橋門自然直春身道舊調奏椟藏蹲守風擁糞桶告誦勾牽跪石滾案骨肉離散合元音畫沙聚米胡鋪搭狐騷臭疆畔接待員跻陵稽求戟手九級浮圖九賢箕帚妾決機儁桀考黜寬慈斂策粱飯連阙嶺巆力行羅紙陌刀逆牲竊竊诩诩青烏子乞期趨參宂絆盛鋭受持樞機斯世隨侯之珠損傷踢弄投贈讬承五風十雨小單于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