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达成。《诗·周颂·武》:“嗣武受之,胜 殷 遏刘,耆定尔功。” 毛 传:“耆,致也。” 高亨 注:“定,成也。”《晋书·乐志上》:“纂 宣 之绪,耆定厥功。”
(2).平定。 宋 岳珂 《桯史·成都贡院》:“议以为 乾德 平僭伪,虽鸞舆不亲幸,而耆定一方,实为雋功。” 章炳麟 《五无论》:“ 中国 之诗,《风》以道淫,《雅》《颂》以道杀。而言淫者,以‘窈窕’‘好逑’文之,言杀者,以‘神武’‘耆定’文之。”
耆定是汉语中的文言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武力征服、平定天下,强调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实现疆域的稳固与统一。该词蕴含“以武力致安定”的深层语义,常见于描述帝王功业或重大历史事件。以下是详细解析:
“耆”通“稽”
“耆”为“稽”的假借字,本义为“至、致”,引申为“达成目标”。《说文解字》释“稽”为“留止也”,后衍生“考核”“达成”之意。在“耆定”中,“耆”取其“致”的动词属性,指向通过强力手段实现结果。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卷六。
“定”的语义
“定”指安定、稳固,如《周易·家人卦》彖传“正家而天下定矣”,强调从混乱到有序的状态转变。在“耆定”中,“定”为结果性目标,与“耆”构成动宾结构。
来源:王弼《周易注》(中华书局,2011年)卷四。
《诗经》中的原始语境
《周颂·武》载:“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郑玄笺注:“耆,老也;定,成也。武王伐纣,致定其功。”此处“耆定”指武王以武力终结殷商暴政,奠定周朝基业。
来源:郑玄《毛诗郑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卷十九。
历史典籍的延续
《汉书·刑法志》称“耆定武功”,描述汉高祖统一天下;《宋史·乐志》亦用“耆定寰宇”歌颂宋太祖结束五代割据。两例均凸显武力统一的权威性。
来源: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卷二十三;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卷一百三十二。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为:“以武力平定天下”,引《诗经》《汉书》为证,强调其“武力征服”的核心语义。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卷八,第109页。
《辞源》
注:“耆,致也;定,安也。谓以致安定”,并指出“耆”为“稽”之假借,与“定”合成“达成安定”之义。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第三册,第2546页。
“耆定”从先秦至后世,始终与“王朝更迭”“疆域统一”关联,成为歌颂君主开国功业的典型用语。其隐含的“以战止战”思想,反映古代中国对“武力合法性”的辩证认知——唯有终结乱世,方能实现长治久安。这一概念亦深刻影响“武功文治”的传统政治哲学。
来源: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卷,第89页。
“耆定”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其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来源:
该词存在“智慧决断”与“达成/平定”两种释义差异,源于古今用法演变: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典用例,可参考《诗经》《晋书》等文献原文。
北方交通大学贝函本形表彰博洽多闻苍黄反复残漏参谭呈交纯实颠答点数奠位抵还定藳扼臂啮指法定代表人反间之计高爵刮骨盐花雕酒魱鮥活东祸福相倚解任静谳锦州吉象举手相庆课表懒妇鱼灵阿六用陋氓鸬鹚杓灭絶名理木碗昵近牛口驽驾乾隔涝汉子曲径取民呿嗋篛笼森标折减水盖四饭踏桨船塔里木河谈判套中人通幽洞微涂歌弯卒威猛膴仕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