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ight solar terms] 指二十四節氣中的八個主要節氣: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八節。《周髀算經》卷下:“凡為八節二十四氣。” 趙爽 注:“二至者,寒暑之極;二分者,陰陽之和;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是為八節。” 唐 寒山 《詩》之二七一:“四時周變易,八節急如流。”《四遊記·華光來千田國顯靈》:“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景。”
八節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釋義與文化内涵:
指中國農曆中八個重要節氣,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點将一年劃分為八個階段,是古代農耕社會指導農事活動的重要時間标志。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78頁)。
八節源于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位置,反映四季更疊與陰陽變化。如《周髀算經》載:“二至者,寒暑之極;二分者,陰陽之和。”古人通過觀測日影長度确定節氣,形成完整的曆法體系。
來源:張培瑜《中國古代曆法》(中華書局,2007年,第56頁)。
八節被視為天地運行的規律體現,《淮南子·天文訓》稱:“八節之氣,以應八方之風”,強調其與自然秩序的關聯。
來源: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102頁)。
每個節氣對應特定習俗,如立春鞭春牛、冬至祭祖等,形成歲時節令文化。宋代《東京夢華錄》詳細記載了汴京居民“四時八節”的慶典活動。
來源: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箋注》(中華書局,2006年,卷八)。
在當代語境中,“八節”除指節氣外,亦引申為重要時間節點的代稱,如“四時八節”形容頻繁的節慶往來。該詞常見于文學創作與傳統文化研究領域。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第12頁)。
參見文獻
“八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和權威性進行區分:
指二十四節氣中的八個核心節氣,源自古代天文曆法體系:
部分現代文獻将"八節"解釋為八個傳統節日:
維度 | 節氣說 | 節日說 |
---|---|---|
文獻依據 | 《周髀算經》等古籍 | 現代詞典 |
權威性 | 極高 | 高 |
應用領域 | 天文曆法、農事 | 民俗文化、日常交流 |
建議在學術文獻或曆史研究中優先采用節氣說,在民俗讨論時可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兩種解釋均需注意原始文獻的引用來源。
八征比配采芼蒼萌道徑錠子茶杜裡多角形笃勤堵心堵禦惡色惡徵範張雞黍敢莫梗寇貢高觀德關楗卦鋪橫扯黃牒甲縷僵落講議攪撩揭老底舊洿覺識狂稺懶人樂胥斂持洛口倉美功密令拟鹽暖豔砰磅搶市千裡之足凄激窮危睿鑒衫帶閃面少差聖寶神奸巨猾深室獸居守司順天得一殊種誦讀溏心特有屬性佻橫土拉八幾萬丈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