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科舉得第。亦以喻冒犯君威。 唐 羅隱 《寄前戶部陸郎中》詩:“桂堂縱道探龍頷,蘭省何曾駐鶴心。” 章炳麟 《箴新黨論》:“ 漢 官之視虜主,無以異於吾族帝王,乃欲昂首伸眉,上法先正,外飾直言之名,内有植黨之志,真昔人所謂探龍頷、批逆鱗者。”參見“ 探驪得珠 ”。
“探龍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àn lóng hàn,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需結合文獻和權威釋義綜合解讀:
科舉得第的象征
字面意為“觸摸龍的颔下”,源自“探骊得珠”的典故(傳說骊龍颔下有寶珠,需冒險探取),比喻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強調成功需勇氣與智慧。
冒犯君威的隱喻
因龍象征帝王,“探龍颔”也暗指觸犯權威或帝王尊嚴,含冒險與不敬之意。章炳麟曾用此詞批評某些人“外飾直言,内藏私心”,諷刺其言行僭越。
有非權威來源提及“探龍颔”比喻探索未知或面對困難,并關聯《世說新語》中劉備與周瑜的對話。但此解釋未見于高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優先參考古籍或權威辭書釋義。
《探龍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字組成。下面對這個詞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的解釋,介紹其來源、繁體以及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以及給出一些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相關信息。
《探龍颔》的第一個字是“探”,它由手部偏旁(扌)和負責“探察、尋找”意義的部首“臽”組成。拆分部首“臽”表示手在往外伸出。此字共有11畫。
第二個字是“龍”,它由水部偏旁(氵)和負責“龍”意義的部首“日”組成。拆分部首“日”表示“水”。此字共有16畫。
最後一個字是“颔”,它由“頁”部首和負責“颔、點頭”意義的“安”部首組成。拆分部首“頁”表示“頭部”,部首“安”表示“點頭”。此字共有15畫。
《探龍颔》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勇士會探索神龍的下巴颔部,據說這個部位有着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因此,“探龍颔”被用來形容探求某種珍貴的事物或者追求某種深奧的内涵。
《探龍颔》的繁體寫法為「探龍頷」。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些字的形狀和現代稍有不同。在《探龍颔》中,例如字“展”(後來演變成“探”)的上半部分在古代是平整的,而不像現代寫法中有一個橫折角。
1. 他像《探龍颔》一樣,不斷尋求知識的源泉。
2. 這本書藏着很多深刻的思想,需要讀者細細地探龍颔。
組詞:探索、颔首、龍颔
近義詞:探尋、探求、探索
反義詞:放棄、忽視、忽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