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駑鈍 ”。
"驽頓"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詞彙,其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讀音與結構 讀音為nú dùn,由「驽」和「頓」組成:
二、具體含義
三、用法特點
四、文化典故 該詞常與曆史典故關聯:
《楚辭·九歎》王逸注:"阘茸,驽頓也"
三國時期諸葛亮以"驽鈍"自比才能平庸
宋代蘇轼用于奏章表達謙遜态度
提示:此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愚鈍""平庸"等替代,或在書面表達中引用古文增強文采。
《驽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驽馬行走遲緩,形容行動遲緩、無力或疲憊不堪。
《驽頓》的部首是馬(馬的部首為馬而非馱)。它的筆畫數為8畫。
《驽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天下篇》中的一段話:“朝聞道,夕可死矣,驽馬恐不及遠。”引申意為人們對自己行動遲緩沒有自信,認為自己的能力受限。
《驽頓》是《驽頓》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有一種古楷書寫方式下的驽頓字,它的寫法如下:
馬(上面一)厶丶冫止
1. 他的身體狀況不佳,走起路來總是顯得驽頓。
2. 戰士們經過艱苦訓練,再也不會驽頓地行走。
1. 驽馬:指行動遲緩的馬。
2. 悠閑驽頓:形容生活慢節奏、無所事事。
1. 行動遲緩:形容行動不敏捷、緩慢。
2. 疲倦無力:形容身體疲乏,行動不暢或無力。
1. 敏捷:形容行動迅速、靈活。
2. 有力:形容身體充滿活力,行動有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