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口頭告訴。《後漢書·南匈奴傳》:“ 呼衍氏 為左, 蘭氏 、 須蔔氏 為右,主斷獄聽訟,當決輕重,口白單于,無文書簿領焉。”
(2).道白。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三景:“哼,你說的話,倒有些像在唱戲啦。因為唱戲的下人們說的口白,通是詩人們幻想出來的。你倒很有些詩人的資質啦。”
“口白”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口頭告訴
指通過口頭方式傳達信息,不依賴書面記錄。這一用法源自古代文獻,如《後漢書·南匈奴傳》中記載的“口白單于”,即通過口頭陳述裁決事務。
道白(戲劇/文學術語)
在戲曲、戲劇或文學創作中,指人物的對話或獨白部分。例如郭沫若的《卓文君》中提到“口白”是詩人幻想的語言,具有藝術加工的特點。
“口白”既保留了古代“口頭傳達”的語義,也在藝術領域發展出專業術語含義。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涉及古代制度或戲劇表演時,分别對應不同解釋。
(綜合來源:)
口白指的是戲劇、電影或演講中的台詞,特别是那些情景描述、角色性格、人物關系等劇情補充的對白。口白與角色塑造、情節發展緊密相關,能夠展現人物形象和情感,增添戲劇的趣味和張力。
口白是由“口”和“白”兩個字組成。其中,“口”是“言”的意旁,代表言語、語言;“白”則是一個具體的字形,由七畫組成。
“口白”一詞源于中國傳統戲曲,由于戲曲演員大部分配音,因此,口白成了戲曲中重要的表演元素。在繁體字中,“口白”為「口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因此,“口白”的古代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在查閱相關資料後,沒有發現明确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關于“口白”的一些例句:
1. 他的口白驚心動魄,讓觀衆們為之動容。
2. 演員憑借生動的口白,成功塑造了這個角色。
3. 導演強調演員要準确理解并傳達口白的内涵。
與“口白”相關的組詞有:
1. 口技:指的是言語表達或演講的技藝。
2. 口才:指的是口頭表達能力,包括語言的流利度、字正腔圓等。
3. 口述:指的是口頭講述或傳達,常用于史書、口述曆史等情境。
近義詞:
1. 口頭禅:指的是經常說的一句或幾句話,具有特定的含義和出處。
2. 台詞:指的是演員在表演中要說的話,是劇本的一部分。
反義詞:
1. 靜默:指的是沒有言語或聲音,意味着沒有口白的存在。
2. 默劇:指的是無聲表演,是一種沒有使用口白的戲劇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