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冊書和寶玺。《新唐書·禮樂志八》:“冊後……内侍進使者前,西面受冊寶,東面授内謁者監。”《新五代史·唐六臣傳序》:“ 文蔚 等自 上源驛 奉冊寶,乘輅車,導以金吾仗衛、太常鹵簿,朝 梁 于 金祥殿 。”
冊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儀文書與印玺組合,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闡釋:
一、制度構成 "冊"指竹簡或金玉制成的冊封诏書,"寶"特指帝王印玺,二者合稱形成法定憑證體系。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冊寶制度始于唐代,成熟于宋元時期,至明清形成固定典制。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朝《皇貴妃冊寶圖》顯示,冊書以滿漢雙語镌刻,寶玺則用篆書鑄造。
二、儀式功能 冊寶是皇室重大典禮的核心器物,主要應用于三大場景:
三、形制演變 早期冊書多用竹簡(漢代),唐代出現金冊,明代發展為龍紋玉冊。寶玺材質從銅質(唐)升級為交龍紐白玉(清),尺寸規格嚴格遵循《大明會典》"皇後金寶,方五寸九分,厚一寸七分"的規定。
四、現存實證 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有清代25方寶玺原件,其中"皇帝奉天之寶"為順治元年制。台北故宮藏有康熙十四年冊立胤礽為皇太子的滿文金冊,長23厘米,重達4.3公斤。
五、文化價值 作為禮制文明的物化載體,冊寶制度體現了"重器示信"的政治哲學(《周禮·春官》),其制作工藝融合了篆刻、鑄造、書法等傳統技藝,2014年"清宮帝後寶玺"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冊寶”是古代禮儀制度中的重要物品,具體解釋如下:
指冊書和寶玺的組合,主要用于皇家冊封典禮。其中:
清代對不同等級後妃的冊寶材質有嚴格規定,例如皇後用金冊金寶,而妃嫔可能僅用鍍金銀冊。珍妃因特殊曆史原因未獲冊寶,也從側面反映其制度重要性。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典故或不同朝代的冊寶形制差異,可參考《新唐書》《新五代史》等文獻來源。
安托閉關自主避節不住采鱗層出不窮成都賣蔔仇詞出縮道不得蹈禍調足鄂君香被法警發英肥強馮傅風鬟焚如扶憑凫乙坩埚弓靶官居轟雷掣電繪畫加封戬福假期徑挺錦囊還矢礦藏饋歲列布離樓輪毂律儀莽鹵梅龍匿黯毆擊起花頭青燐清能痊損入囊靸拔牲醪竦恧夙構泰適貼伏通關藤穨鬟嗢呼刓敝消消小汛蟹行喜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