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志行高潔。《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妾聞謙讓之風,德莫大焉……昔 夷 齊 去國,天下服其廉高; 太伯 違 邠 , 孔子 稱為三讓。”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使夫廉高之士,畢志於衡軛之内,才能之人,恥與非類為伍,非所以勸進賢能,襃異宗族之禮也。”
“廉高”是漢語中的合成詞,由“廉”與“高”二字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可拆解為以下兩層含義:
廉:本義指“清廉、廉潔”,《說文解字》釋為“廉,仄也”,引申為品行方正、不貪財貨的品質,常用于形容官吏或士人的節操,如“清廉自守”“廉潔奉公”。
高:原指空間上的“崇高”,後衍生為道德層面的“高尚”,《爾雅》注“高,崇也”,強調人格、德行上的卓越與超然,如“高風亮節”“德高望重”。
綜合二者,“廉高”多用于形容人物兼具廉潔的操守與高尚的品德,常見于古代文獻對賢臣、君子的評價。例如《漢書·循吏傳》中“吏廉高,民安其政”,即指官吏清廉且德行崇高,使百姓安居。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書面語,多用于正式文體或曆史研究領域。
“廉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廉高”指志行高潔,強調品行高尚、廉潔正直的道德品質。該詞常用于形容人物品格,尤其突出不慕名利、堅守節操的特質。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揚性含義。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百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半推半就痹濕碧塟蔔肆旦旦信誓彫殒反掌法燭封官許願豐鑒扶渠府寺耕具公決鈎深極奧光澄果餌韓公帕河督黃攢蕈還家扈駕疆土谏喻恝視可傷殼族孔子廟堂碑寇沒勞頓留牛祿臣羅紋硯緑秋馬七馬八命俦嘯侶峤鬟青绮親衆仍因辱仕三對六面山澗省鑒神荼時和年豐失明束崖宿賊泰筮徒虜秃落烏鹽角消的孝廉方正小年下亵侮心蕩神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