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令的意思、布令的詳細解釋
布令的解釋
頒布政令;發布命令。《國語·周語上》:“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於德而無勤民於遠。”《墨子·尚同下》:“發憲布令其家。”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正月之吉》:“ 周 禮布令觀象,皆於正月朔日及每月朔日。行事有一定之月日,故百官易於奉行,庶民易於取法。” 郭沫若 《暴虎辭》:“ 漢 主一世雄,布令揮長弓;命女投狐兔,命士投麋熊。”
詞語分解
- 布的解釋 布 ù 棉、麻及棉型化學短纖維經紡紗後的織成物:布匹。布帛。布衣。 古代的一種錢币。 宣告,對衆陳述:宣布。發布。布告。開誠布公(推誠相見,坦白無私)。 分散到各處:散布。遍布。星羅棋布。 流傳,散播
- 令的解釋 令 í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臨猗縣一帶;b.複姓。 令 ǐ 量詞,印刷用的原張平版紙五百張為一令。 令 ì 上級對下級的指示:命令。法令。朝(乷 )令夕改。 古代官名:縣令。令尹。尚書令
專業解析
"布令"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
頒布命令;發布政令
- 釋義:指政府、君主或權威機構正式宣布、下達命令、法令或政策,使其生效并讓民衆知曉和遵守。
- 詞性:動詞性短語。
- 構成分析:
- 布:本義為鋪開、陳列,引申為宣告、公布、傳播。
- 令:命令、法令、指示。
- 用法:通常用于正式、莊重的語境,描述國家或高層機構的行政或立法行為。
- 示例:
- “王者布令,必本於天。” (意指君主頒布法令,必須以天道為根本。)
- “政府布令,要求加強環境保護。”
- 來源參考:該釋義在《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均有明确記載。例如,《漢語大詞典》對“布”的釋義中包含“宣告;公布”義項,并舉“布令”為例;對“令”的釋義包含“命令;法令”義項。
-
所頒布的命令或法令(較少用)
- 釋義:指被頒布出來的具體命令或法令本身。
- 詞性:名詞。
- 用法:這種用法相對較少見,更常見的名詞形式是“法令”、“政令”、“命令”。
- 示例:
- “謹遵朝廷布令。” (意指嚴格遵守朝廷頒布的法令。)
- 來源參考:此義項是動詞性“布令”動作的結果,在古漢語文獻中可見其名詞性用法,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在《辭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工具書對相關字詞的釋義中可以體現。
“布令”的核心含義是頒布命令或法令,強調權威機構将指令公開宣布并使其生效的過程。它主要用作動詞性短語,偶爾也可指代被頒布的命令本身(名詞)。該詞具有正式、莊重的語體色彩,常用于描述國家治理、政策發布等場景。
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辭源》(商務印書館)等權威漢語工具書中的相關詞條釋義及例證綜合整理。
網絡擴展解釋
“布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頒布政令或發布命令,在不同語境下有具體延伸。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義拆分
- 布:本義為紡織品,引申為宣告、散布(如“發布”“布告”)。
- 令:指命令、指示,或表示美好(如“令名”)、時節(如“冬令”)。
組合後,“布令”強調以公開形式傳達指令或政策。
-
詞性及用法
作為動詞短語,多用于官方或權威主體,如政府、機構等。
二、古代用法
在古代文獻中,“布令”常用于描述君主或官員頒布政令的行為,例如:
- 《國語·周語上》提到“布令陳辭”,指周天子通過政令和言辭治理國家。
- 《墨子·尚同下》記載“發憲布令其家”,體現法令自上而下的傳遞過程。
- 清代夏炘在《學禮管釋》中分析周代“布令觀象”的儀式化特征。
三、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下,“布令”可泛指權威機構發布命令,例如:
- 政府發布行政法規(如“布令實施新政策”)。
- 軍事或組織管理中下達指令(如《吳子·勵士》中“發號布令而人樂聞”的指揮策略)。
四、相關成語
“發號布令”是衍生成語,意為通過命令進行指揮(如戰國吳起所述“興師動衆而人樂戰”)。
若需更權威的語義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政令研究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世之師砭庸針俗镳宮布設柴天改物長心車工詞律鏓硐達到大男小女擔肩胛方袍番落飛薄肥遁蜚鳥盡﹐良弓藏風厲膚敏稿子灌木貫通融會古蠱果匳撼天震地何羅熇然監莅簡翟郊遂荊文璧客途寬緩窺察遼僻陵暴鹿超路資呂公枕名聲南無弄姿怒恨破壁痊疴容彭水磨廋詞讨練甜淨跳竈王替頭豚栅晩莫碗窯問天買卦五四青年節物俗無置錐之地消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