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攤為方形,故稱。 唐 許渾 《泊蒜山津聞東林寺光儀上人物故》詩:“雲齋曾宿借方袍,因説浮生大夢勞。”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僧 從誨 ﹞累年供奉,望方袍之賜,以耀法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道人靈一》:“一食自甘,方袍便足;靈台澄皎,無事相幹。”
(2).借指僧人。 唐 司空曙 《題淩雲寺》詩:“不與方袍同結社,下歸塵世竟如何?”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下:“ 贊皇 李公 之鎮 浙 右,以 南朝 衆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易》道者。因帖下諸寺,令擇一人,送至府中。”
“方袍”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不同文獻資料可綜合解釋如下:
僧人所穿的袈裟
因袈裟平攤後呈方形,故稱“方袍”。這一用法在唐代詩歌和史料中常見,例如:
借指僧人
因袈裟為僧人标志性服飾,“方袍”逐漸成為僧人的代稱。例如: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現代語境較少使用。其含義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關,既指具體服飾,也通過借代體現僧侶群體的身份特征。
方袍是指一種傳統的中式服裝,袍身呈方形,是古代學者、官員及文人士大夫常穿的服飾。
方袍的“方”字是由丨和方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12。而“袍”字則由衤和包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10。
方袍這個詞在古代就已經存在,袍是古代君主的禮服,方袍是一種形似袍的服裝,象征着統治者的地位和威嚴。
方袍的繁體字為「方袍」。
古時候的方袍字形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他身穿方袍,舉止莊重。
方袍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為短語或句子,如方袍長袖、方袍儒雅、方袍舉止等。
方袍的近義詞包括袍服、禮袍、官袍等。
方袍的反義詞是非服,代表非官員身份或非正式場合的服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