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的習俗。《南齊書·王敬則傳》:“臣昔忝 會稽 ,粗閑物俗,塘丁所上,本不入官。”
“物俗”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基本釋義(書面/古代用法)
指當地的習俗或風土人情,屬于中性詞。
例證:
▪《南齊書·王敬則傳》載:“臣昔忝會稽,粗閑物俗”,此處指王敬則曾主管會稽地區的當地習俗。
▪現代用法如“楚客初來詢物俗”,表示詢問地方風俗。
方言用法(雲南地區)
在雲南方言中,“物俗”帶有貶義色彩,表示對某人或事物的厭惡、難以接受。
例證:
▪“這人隨地吐痰,真是物俗!”表達對不文明行為的反感。
▪“好物俗”常用于形容令人反感的事物或行為。
補充說明
“物俗”一詞的意思指的是物質和世俗的事物,即與生活、社會相關的事物或思想。
“物俗”的構成部分是“⺮”和“⺌”,亦分别是物外物内二個部首。
它的總筆畫數為18個,具體的筆畫順序為:“䒑、㇆、㇆、一、一、㇇、一、㇀、一、㇑、一、ノ、ノ、一、一、丨、丨、一”。
“物俗”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将世間事物與塵世之事都稱為“物”,将這些世俗事物與屬于非物質、超凡世界的之事物進行區分。通過組合“物”的外形部分與内部部分,就形成了“物俗”的字形。
“物俗”的繁體字為「物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今天有所不同。以“物俗”為例,古代的寫法為「物」。
1. 真正的修行者應該擺脫物俗的追求,追求心靈的純淨和超脫。
2. 這個城市充滿了繁忙和浮華的物俗,我們需要一片甯靜的土地來休憩和尋找内心的平靜。
1. 凡物:泛指所有的事物。
2. 俗世:指繁雜的塵世間。
3. 世俗:指塵世間的人事物和觀念,與宗教、哲學等超脫世俗的領域相對應。
1. 塵世:指現實世界和世俗的事物。
2. 世俗:指塵世間的事物、觀念以及人們追求的功名利祿。
1. 修行:指追求超凡脫俗、提升精神層次的行為。
2. 宗教:指相信一定信仰體系的人所從事的宗教活動,主張超越世俗的追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