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客塗 ”。客行途中。 宋 陸遊 《感昔》詩:“負琴腰劍成三友,出 蜀 歸 吳 歷百城。最是客途愁絶處, 巫山 廟下聽猿聲。”《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吾與你本是一面不曾相識,憐你客途,過為拯救,豈知你所為不義若此!” 明 萬泰 《留别董四來》詩:“客塗相見即相親,總是凄涼夢裡人。” 清 黃鷟來 《戊辰冬與孫四明》詩之二:“客途思所歷, 吳 越 山水鄉。”
根據多部詞典及文獻資料,“客途”是漢語詞彙,拼音為kè tú,其核心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基本含義
指“客行途中”,即人在旅途的狀态。該詞在古代文學中常用于描述遊子、旅人的行程,帶有漂泊或孤寂的意境。例如明代萬泰詩句“客塗相見即相親,總是凄涼夢裡人”,即通過“客途”傳遞羁旅之愁。
延伸用法
可引申為人生旅程的隱喻,如《二刻拍案驚奇》中“憐你客途,過為拯救”,暗示人生際遇的不可預測性。
“客途”一詞兼具字面(旅途)與象征(人生經曆)雙重含義,常見于古典作品。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含現代造句)及(含古詩文引用)。
客途,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宀”和“足”,筆畫數為10畫。
來源:客途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其中“客”指的是旅途中的行人,意味着外出旅行的人;“途”則表示道路、路程。合在一起,客途指的是旅途中的行人或旅行的路程。
繁體:繁體字中的“客途”保留了相同的寫法,沒有發生改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客途”的寫法并未發生明顯變化,依然采用現代常見的形式。
例句:1. 每當踏上陌生的客途,我都倍感興奮而又略帶忐忑。
2. 這條客途崎岖山路,需要小心駕駛。
組詞:客觀、遊客、客廳、旅客。
近義詞:旅程、行程、旅途。
反義詞:宅途。
【别人正在浏覽】